三峡水库悬沙与磷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

来源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试验性蓄水运行十年学术研讨咨询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2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干流的磷主要吸附于悬沙上,随着水流连续输移,为水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营养来源.三峡水库运行后,泥沙沿程落淤,库区悬沙与磷空间分布呈现不均匀性.本文通过现场实测和资料收集统计,分析不同季节三峡水库悬沙、总磷、溶解磷和颗粒磷的沿程变化规律;以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为理论基础,建立三峡水库颗粒磷与含沙量的量化关系;进一步推导适用于三峡水库的总磷通量计算模型,分析水库磷通量的变化规律.本文将揭示三峡水库磷浓度以及磷通量的变化规律,可为定量评价三峡水库对河道营养物质输移的影响程度、提出针对性的缓解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超材料是一种人工的微结构材料.超材料的性质与材料本身的化学组分无关,仅由组成其的微结构决定.超材料在光学领域被首次提出之后,后来被扩展到很多领域,如:声波、弹性波、热场等.这次论坛主要讲在电磁波,特别是光波领域的超材料及其性质.
本文主要介绍了实验室研究的两种光学成像技术,光子定位显微成像和vis-OCT,来填补临床诊断和基础生物医学研究的空白。在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发展了光谱光子定位成像技术。传统的光子定位成像通过分析单个分子随机发射的光子的空间分布特征,来重建超分辨光学图像。SPLM还捕获了这些光子固有的光谱特征,通过分子识别和复原,在不显著增加图像帧数的前提下,SPLM可以达到10nm甚至更高的分辨率。利用 SPLM,
对机载条纹管激光雷达的回波信号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了四种不同目标的典型回波信号,提取了回波信号的强度和形态作为分类特征,利用MATLAB构建了一个BP神经网络分类器.在此基础之上,对隐含层神经元的数量、网络的学习算法和训练样本的数量对分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和选取.分类的结果表明,该分类器的精度能够达到96%,Kappa系数为0.95,这表明这种分类器能够对回波信号准确地分类.
行人检测技术是智能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机器人和汽车安全等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在视频场景中人体的位置、角度、穿着等都是复杂多变的,对检测精度有很大影响.通过对统计特征变换直方图(CENTRIST)的优缺点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人体检测特征——三值统计特征变换直方图(T-CENTRIST).T-CENTRIST一方面考虑了每个像素与其邻域像素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考虑了这些邻域像素之间的相
针对低频振动检测的需求,研制了一种基于柔性铰链的光纤光栅(FBG)振动传感器,实现了在一定范围内对低频信号的高精度测量.根据传感器的理想结构模型,结合力矩平衡方程和拉格朗日方程给出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固有频率的计算方法,并采用ANSYS软件对传感器的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一阶谐振频率为92.457Hz.通过性能测试试验,传感器在0.5~55Hz这个频率范围内平坦度好,固有频率为91Hz,与有限元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以来上游来水来沙变化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以来,长江上游来水偏小、来沙大幅减少,特别是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相继建成蓄水运用后,金沙江来沙大幅减少,三峡入库(寸滩+武隆)泥沙由2003-2012年年均值的1.92亿t减至2013-2017年的0.592亿t.在入库泥沙减少的同时,上游个别支流出现大洪水时沙量较大,导致三峡入
三峡水库2008年汛末进入175m试验性蓄水期,蓄水运行以来,蓄水位及水库调度方式不断变化,特别是历时十年的试验性蓄水期期间,库区上游来水来沙、人类活动等因素发生着显著变化,导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前后库区冲淤特性发生明显变化,总结分析试验性蓄水前后库区冲淤特性的变化情况,可进一步为三峡水库今后的科学运行与优化调度提供参考依据与技术支撑.
本文对三峡水库运用以来的水库淤积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泥沙实时调度模式.结果表明:2003年6月至2017年12月三峡水库淤积泥沙16.691亿t,年均淤积泥沙1.145亿t,仅为论证阶段的35%.泥沙淤积主要集中在常年回水区,变动回水区则有所冲刷;93%的泥沙淤积在145m高程以下,淤积在145~175m水库静防洪库容的泥沙为1.25亿m3,占总淤积量的7%,占水库静防洪库容的0.56
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实测资料显示:在入库泥沙大幅减少的条件下三峡大坝坝前河段泥沙淤积幅度相对较大,而且淤积的泥沙颗粒均较细,差异小,难以用不平衡输沙理论解释,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库水流含沙量的变化过程与实际的测验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揭示三峡大坝坝前河段泥沙大幅度淤积的性质与原因,以及水流含沙量的变化机理,特引入泥沙絮凝沉降实验分析.本文基于激光衍射的原理,分别在三峡大坝坝前河段现场采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水文泥沙和地形实测资料,对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干流宜昌至大通河段河道冲淤及河势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坝下游输沙量大幅减小,悬移质泥沙粒径明显变粗;坝下游河床冲刷强度加剧,并由蓄水前的“冲槽淤滩”转变为“滩槽均冲”,2002年10月至2017年10月,宜昌至湖口河段平滩河槽冲刷量为21.24亿m3,湖口以下河段冲刷泥沙22.83亿m3,以枯水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