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流与民勤绿洲的关系

来源 :2007年甘肃省科协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p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羊河衍生了民勤绿洲,民勤绿洲出现“罗布泊效应”的根本原因是石羊河流域河流断流,中下游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所致.因此要抢救民勤绿洲,就要维护好石羊河,使石羊河能够正常发挥其河流的功能,因为河流是绿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河流是绿洲的防护屏障;河流是民勤绿洲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是维系绿洲生存的动脉,是绿洲兴衰存亡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绿洲生存所必需的基础条件和保证.因此在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中,必须重视流域内河流的治理与河流功能的恢复,确保不使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其他文献
武威市石羊河流域“云树苍茫迷客路,流水声中到古浪”已成为历史.武威盆地有名的12大湖泊湿地消失殆尽.民勤北部荒漠区风蚀现象严重,造成部分植被枯死,沙丘活化,沙漠南侵,每年以8~20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为此提出治理途径: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有计划的恢复自然生态植被.中游绿洲区,应用水土保持径流调控理论,实行综合治理,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加强移民工作,减轻山
石羊河流域和民勤的生态问题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多次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省、市紧急启动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应急项目,为我们加快流域综合治理步伐指明了方向.
石羊河流域是一个资源性缺水流域,也是生态压力性缺水地区,生态和环境质量恶化问题非常严重.生态环境治理应正确处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节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经济和生存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慎重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的费用补偿问题、禁牧、退耕政策与农牧民生计的统筹问题、退耕还林耕地的水资源保障问题;选择切合实际、用水户易接受的流域生态保护的节水管理模式,合理配置水资源,把水权管理作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
民勤县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县境内无自产地表径流,唯一的地表径流是南部进入境内的石羊河,由于石羊河进入县境内的地表水量逐年减少,导致民勤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超采加剧,灌区已由20世纪70年代前以地表水灌溉为主的河灌区演变为目前以地下水灌溉为主、以地表水灌溉为补充的井河水混合灌区.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矿化度持续升高、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加大,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严重遭
石羊河流域民勤属区综合治理规划中,滴灌技术作为一项重点推广的田间节水工程措施,规划工程面积1.85万hm2,规模要达到设计水平年2010年耕地保留面积的49%.如此大的规模,要确保全部投入安全使用,充分发挥效益,必须正确认识和充分研究该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根据对民勤已建滴灌工程运行情况调查,分析了滴灌使用的条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路,供民勤地区及类同的地区在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参考
分析总结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应急项目环河灌区节水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加强农艺配套栽培措施、扩大大田滴灌单井控制面积及统一单井种植作物、进一步完善滴灌技术运行管理体系的模式研究和培训工作、加强高新节水技术的宣传工作、加强日光温室农产品销售信息网络化服务及宣传等完善措施,以推动民勤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在浅述石羊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水资源开发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开发保护应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并认为,妥善协调解决处理好石羊河流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本地区水资源的承裁能力相适应、相匹配的关系,才能保证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才能达到人与水、人与生态、人与社会的和谐.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开发利用平衡的有效途径,是区域恢复生态植被,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带动土地利用结构和优化调整,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节约用水,建立起完善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满足城乡生活用水,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基础发展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满足工业发展用水及一般工业的生产用水保障农业基本用水,研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建设和日光温室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本文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沙漠化形成的原因和目前该流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流域治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节约用水,如何做好水的文章,提出了从开源节流,优化产业结构,深化水权改革,扶持沙产业发展的几点设想和建议.
石洋河流域综合治理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关键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了解节水型社会的本质,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立有武威特色的石羊河基本模式,制定和落实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点措施办法,构筑“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