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动态变化的地形分异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四届四次全委会暨第六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利用福建省顺昌县1988和2007年两个时期的TM影像,通过3S技术提取竹林信息,制作竹林空间动态分布图,并与地形因子等级图进行叠加分析,研究竹林及其动态变化类型在各地形梯度上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顺昌县竹林主要分布在1200m以下,平缓及湿度较大的半阳坡和半阴坡上;竹林主要分布在缓坡与斜坡上(坡度5-25度),约占竹林总面积的83.16%。在急坡(坡度>36度)上竹林分布面积最小,占竹林总面积的3%以下。顺昌县20年的竹林面积的动态变化类型表现为增加、减少和未变等三种类型;三种变化类型随坡度和坡向的变化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随海拔的升高,增加和未变类型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变化,减少类型则是逐渐减少;也反映了自然驱动力与人为驱动力对顺昌县竹林面积的动态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他文献
母猪后肢的结实程度和形态学结构影响母猪的使用年限.本研究利用母猪后肢作为形态学评定材料(附照片),采用5分制标准评定母猪后肢的健壮程度,根据被评定母猪母亲、本身、半同胞姐妹和全同胞姐妹的性能评定资料,制定了后肢形态学复合育种值计算方法.利用宁夏某猪场4头母猪及其各种亲属的后肢评定材料,计算了的复合育种值,旨在为母猪后肢选种选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厚壁毛竹与毛竹营养叶的结构进行了比较解剖研究,发现两竹种基本结构相似,表皮均由一层细胞组成,气孔集中于下表皮。主脉均为3个维管束组成。叶肉细胞分化为臂细胞和不规则细胞。两竹种主要差异在于:毛竹梭形细胞较厚壁毛竹发达,且2竹种梭形细胞均表现出随竹秆秆龄增长而逐渐退化的趋势,推测梭形细胞可能与叶肉细胞和维管束之间同化物转移及分配有关。
主要采用Levins指数、MacArthur-Levins指数和Pearson指数等计算方法,分析了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群落中20个物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种间相关性等生态特征,并进行了DCA排序。结果表明:群落中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日本杜英(Elaeocarpus japonicu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鹿角杜鹃(Rhodode
运用地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毛竹林出笋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出笋初期、中期、末期半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分别为线性模型、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2)中期竹笋密度空间异质性较高,但初期和末期的空间异质性相对较低。3)从初期到末期,竹笋密度的空间自相关距离逐渐减小,由26.72m减小到5.58m,但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逐渐增加,随机程度由30.5%、62.8%增加到71.3%。4)不同
毛竹为材料,本文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为研究对象,测定3度毛竹、4度毛竹砍伐后的胸径、秆高和秆重等因子,应用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毛竹胸径、秆高与秆重的多元线性方程:Y1=8.336X1+2.882X2-70.954(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933),Y2=8.613X1+2.670X2-69.310(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982),其中,X1为胸径,X2为杆
本文对耐寒丛生竹种——椽竹(Bambusa textilis var.tasca McClure)种群的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平均壁厚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椽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中,竹秆所占比例最大,为总生物量的74.62%,远超过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Mazel)Ohwi)等其他竹种的相应值。椽竹
本试验以盆栽雷竹为试验材料,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SOD、POD、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几个方面探讨了不同pH对雷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酸处理下,pH4.5生物量增加值最大;叶绿素含量、SOD、POD、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为“低-高-低”的单峰趋势且在pH4.5达到最高值,但各处理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较小,MDA值随着pH值的降低逐渐升高,尤以pH2.0--pH3.0时最大。从时间效应上来说,叶
本文利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初步分析了井冈寒竹群落的植物结构及其海拔梯度、不同层次与不同坡向、坡度的物种多样性.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井冈寒竹的生态学特性及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重庆市梁平县寿竹、白夹竹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龄寿竹白夹竹的笋、择、秆、枝、叶、根、竹鞭等的N, P, K, Ca, Mg, Fe, Mn, Cu, Zn含量进行研究,以期为研究寿竹、白夹竹丰产精确施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江西省大岗山毛竹林向阔叶林扩张过程中地下细根生物量、比根长以及根长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竹阔混交林、阔叶林的细根生物量分别为:1031.11g·m-2、548.64g·m-2、225.90g·m-2;三种林分的比根长(m·g-1)大小顺序为:阔叶林(15.66 m·g-1)>竹阔混交林(8.25m·g-1)>毛竹林(4.06 m·g-1);三种林分的根长密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