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奶牛场犊牛饲养管理

来源 :第七届全国牛病防制及产业发展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sh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脐带消毒适用70%以上碘酒,0-2月龄犊牛淘汰率是否2%以内,日增重是否1000克以上,免疫球蛋白6.5以上,13-14月龄参配时体重400公斤身高130厘米,6月龄以前是否限草不限料,是否用糖度仪,初乳消毒是否巴氏消毒,头胎牛单产提高1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其他文献
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3 (BPIV3)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iral respiratory pathogens in cattle.One BPIV3,named NM09,was isolated from cattle suffering from severe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2009
为筛选牛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新型保护性抗原,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56个保护性抗原候选基因,以牛源A型PmCQ2株基因组为模板,经克隆表达,分别获得与预期相符的56个重组目的蛋白,将其与本实验室前期克隆表达的36个推定蛋白(共计92个)纯化后分别包被酶标板,采用A型、B型、F型人工感染血清及A型灭活苗免疫血清,经间接ELISA来筛选具有良好反应原性的蛋白.最终筛选出A型特异蛋白2个
本研究从某实验室送检-MDBK细胞中分离到一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C1.通过免疫荧光、电镜观察和5,UTR序列测定及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在MDBK细胞中无细胞病变产生,应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检测在感染细胞胞浆内呈现特异性荧光信号,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未检测到荧光.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直径约为50nm.5UTR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BVDV-2
甘肃某奶牛场发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本课题组从6份无菌采集的病牛乳样中分离到3种病原菌,经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出芽孢杆菌2株,分离率为22.22%;葡萄球菌1株,分离率为11.11%;大肠杆菌6株,分离率为66.67%.大罐奶分离鉴定出1株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吩、杆菌肽、红霉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
为探讨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PmCQ2)与弱毒株(PmCQ6)其所含毒力基因的差异,本研究选择了多杀性巴氏杆菌17个与毒力相关的基因(tbpA、hgbA、hgbB、tonB、ptfA、pfhA、nanB、nanH、toxA、oma87,sodA、sodC、fimA、hsf-1、tadD、pmHaS、hadA)进行检测.通过PCR扩增,所检测的17个毒力相关基因中,有14个基因在Pm CQ2
近年来,青海省许多地区发生妊娠牦牛在妊娠晚期流产的疫病,且在流产前不表现其他症状,这与动物衣原体性流产十分相似.为鉴定引起牦牛流产的病原,对采集自青海省9个流产严重牦牛群的母牛阴道拭子(126份)和流产胎儿(9只)进行衣原体的PCR检测,病原分离,PCR-RFLP和MLVA鉴定.结果发现,衣原体的DNA在30份阴道拭子样品为阳性,阳性率为23.81%,在流产胎儿中均为阳性;流产胎儿样品用于衣原体分
为拓展苎麻用途,开展苎麻副产物开发利用,提升生产效益,根据麻类体系工作任务,2014年张家界苎麻试验站利用苎麻副产物(嫩茎叶、麻皮麻骨)作青贮饲料,再次开展育肥肉牛的试验示范,肉牛屠宰以后,及时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张家界市科技局、畜牧局等单位及国家现代农业(肉牛牦牛、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并邀请张家界旺农牛羊养殖合作社代表,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对苎麻肥育公牛牛肉进行
在奶牛分娩的过程中,要适时助产和科学助产,既要保证大牛的产道及子宫不受到伤害,也要保证胎儿能够顺利的降生.
经常下乡听到奶牛场的技术人员反映,进入冬季后,犊牛越来越难养,犊牛成活率逐年下降趋势,采取一些措施后也很难解决.本文就冬季如何提高规模奶牛场犊牛成活率谈些粗浅看法,谨供广大规模奶牛养殖场和同行参考.
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养殖水平比较低的牧场和小区发生变位的几率超高,个别的小牧场产后发病率竟达到45%。所以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保证奶牛的健康才能真正预防疾病的发生。诊疗方面,一定要做到勤观察,病牛在发病前都有采食量下降厌食精料的历史,在这一阶段通过调整日粮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变位的发生:早确诊,早手术。早期确诊可以有效防止疾病进程的恶化,减少豁连和组织坏死的发生。制定出适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