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部落来历考

来源 :中国·德清第三届防风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inga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禹时代生活在今德清县武康、二都等地的防风部落是湖州文明史的鼻祖。他们的祖先应该是100万年前生活今长兴、安吉一带的原始居民。苕溪是他们共同的母亲河,是湖州文明的摇篮。
其他文献
纵观瘗鹤铭研究史,历代学者无不致力于重建完整的铭文文本,但是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将来源不明的异文搀入重建的文本中,对理解铭文造成困难甚至误导。本文首先将讨论这些异文的来源与形成,辨析其中的臆造成分,以期为阐释文义提供可靠的文本。其次,本文将从铭文中两个具体词语的解释出发,探讨如何在历史与文化语境中阐释铭文的含义。
《瘗鹤铭》之艺术成就吸引了众多赏家目光。《瘗鹤铭》真正受到书家学者推崇是在宋代,最早属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对情感的强调甚于历史中任何一个朝代。《痊鹤铭》先遭天灾,后遇人祸,很早就石残字缺,却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风貌与成就,并不因残缺而失去固有的魅力。    
关于《瘗鹤铭》诞生的时代,传统看法主要有两类。一类说法是东晋南朝书迹,另一类认为隋唐时期的作品。本文简单归纳以上说法的主要依据和方法,分析《瘗鹤铭》的内容、书风方面的特殊内涵,从意象上进一步理解把握《瘗鹤铭》,从时代、地域文化的角度作出一些推测。
根据传说的内容和传说的主要流传地域,提出防风传说属于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神话,这大约已经没有很多疑问。我在2009年出版的《展开4000年前折叠的历史——共工传说与良渚文化平行关系研究》中,经过文献梳理、对应考古发掘和民俗图志数量统计,提出共工传说属于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起源神话。于是,防风传说和共工传说的关系,就成为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初步考察,我认为防风传说与共工传说具有同源性,乃至是同一
根据文献和传说资料,防风氏是一个以凤鸟为图腾的农耕民族。积极参与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创制,高大威猛,雄健英武,勤劳智慧,追求幸福,热爱和平,祥和乐观。
自2004年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在文化谱系、年代测定、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聚落形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果。但大多都限于物质文明方面。其实,中华文明探源,也应当包括精神文明方面。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上世纪80年代末在太湖流域特别是浙江德清县发现的防风传说,提出它是“中华文明的江南之源”一说,这不啻是对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的一种提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考古、口碑
防风神话是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上古神话。吴越地区虽然在新石器时期创造过灿烂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但夏商以后该区域文化逐渐衰退,被称为蛮荒之地,不被中原主流文化所重视;同时,由于《国语·鲁语下》记载的防风神话的核心是“禹诛防风”,而禹被儒家推崇为圣王,成为了上古时期的明君,防风氏自然就如同蚩尤一样,被视为逆臣,因此防风神话较少见诸于文献记载。但尽管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有关防风神话以及
有关防风神话的发掘与研究,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崭露头角。1996年,德清市三合乡重建防风祠,恢复中断近半个世纪的“防风氏秋祭,当地祭祀防风氏的民俗活动和防风神话传说的口述实践绵延不绝。笔者觉得有关“防风氏”的文化实践和学术研究,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因此,笔者在文中探讨了关于神话的传说化现象,并介绍了与防风氏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作品。根据各地的经验,不妨在这里提一些建议,以供我们在保
防风氏是先秦史书中记载的一支重要部族,不过因为史料较少,所以我们对防风氏的了解很少,很多问题还有争论。本文通过《山海经》中的一则珍贵史料,论证汪芒氏地域在今德清县封禺山确实有坚实可信的来源,又通过《越绝书》记载赢政西迁越人一事,论证今天集中在皖南的汪姓来源于上古浙西北的汪芒氏(防风氏),最后论述了上古时期从中原、江淮向江南的移民,进而论证防风氏融合南北人群的可能性。
在非遗保护热潮下,各地纷纷掀起公祭热潮。德清二都的防风祭祀仪式就是其中一个缩影。面对地方公祭行为,北京大学高丙中先生认为国家对民间仪式的型塑和征用是国家与民间相互合作的“治理”模式的重要表现,并指出国家与民间的这种相互“承认”是共同体运作的重要机制。复旦大学葛剑雄先生则持批判意见,他觉得把祭祀当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或民间信仰,可以继续存在,但只能由个人或民间社团进行,各级政府都不应参与。上述学者对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