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模型的地震采集脚印认识及野外采集验证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2008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c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集脚印"是由于施工不当而引起的地震噪声.由于观测系统设计不当而产生的规则"采集脚印",常常构成各种属性分析中的解释陷阱,从而严重影响资料的合理使用.本文在物理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采集脚印"进行了本质分析,通过物理模型的认识再到实际三维地震野外采集验证,用实际资料证实了"采集脚印"的存在和对资料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抑制措施,对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施工方法选择具有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静校正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构造成像,而且会影响到低伏构造的岩性解释.用层析反演方法研究低降速带的变化,可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对于现有的层析静校正,从初至自动拾取、速度模型的估算及精度的控制、静校正值的估算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合理的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解决了探区内大量存在的静校正问题,提高了剖面成像的质量,为精细解释提供了准确的地震处理资料.
中国东部老油田三维勘探程度高,基本上被三维所覆盖.目前进行三维连片处理时,都采用连片静校正,没有考虑表层结构的时变性对地震资料的影响.本文针对表层结构的时变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正演资料处理,分析表层结构的时变性对资料的影响程度,提出在表层结构时变剧烈的地区,开展三维连片处理的静校正新思路.
本文以广安地区三分量三为资料为依托,主要讨论了各向同性及各向异性条件下的三分量三维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水平分量旋转、转换波静校正、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快慢横波分离、裂缝预测及层剥离法消除各向异性处理等,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三分量三维资料处理流程及处理思路,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辽河外围盆地交力格地区资料品质的改善一直是资料处理工作的难点.本次处理方法研究,在全面分析本区资料特点的基础上,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振幅补偿、叠前去噪、去多次波、组合反褶积、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DMO、叠后和叠前时间偏移等,研究成果应用到一次覆盖面积187.4km2,满覆盖面积112.7km2交力格三维,剖面在信噪比、分辨率、波组特征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与老剖面相比,剖面保真度高,断点
多次折射是地震勘探过程中伴随的干扰波之一,它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多年来,我们对多次折射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对于其形成的机理、特征、空间变化规律及与表层地表条件的关系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随着油田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对地震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多次折射降低资料信噪比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如何在采集中尽量压制多次折射、在处理时最大限度的消除多次折射已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中,地震数据采集是唯一能集中体现"地球物理"这一实际理念的过程.本文分析了目前地震采集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地震子波具有可控性和可观测性。地震数据采集接收系统——采集站、检波器及其与地表的耦合是制约采集精度提高的瓶颈,进一步优化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是地震勘探技术取得突破的关键.
辽河外围盆地地表为丘陵和沙漠,地震资料信噪比很低,地下主要目的层断裂发育,沉积条件差,地震资料多次波发育,针对外围盆地采集难点,我们在激发、接收及观测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SCORPION仪器抗雷击和抗干扰能力差,该仪器在生产应用中出现采集站报警排列不稳定现象,本文对此现象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有利于提高SCORPION仪器的生产效率.
地震电缆维修在野外生产中十分重要,提高维修水平成为关键问题,关系到生产的进度.本文介绍一种我们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电缆维修仪,查找故障的精度达到1ms以内,实际应用中大大提高了电缆维修的能力,极具推广价值。
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是近几年为了满足高精度油气勘探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地震采集技术相比较,高密度技术从地震全波场无损采样出发,具有点激发、高密度不组合点接收及高覆盖采集的特点,它充分照顾了有效波及干扰波对空间采样的要求,并很好地发挥了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去噪及组合叠加功能,能够同时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又能有效地提高分辨率.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