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灌溉区干旱指数研究

来源 :第二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zh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气象资料和径流量资料修订并建立了适合中国西北灌溉区气候特点的Palmer旱度模式,在修订过程中将潜在蒸散量的算法由Thornthwaite蒸发改为彭曼公式计算。计算并分析了西北灌溉区Palmer指数的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将径流量考虑到Palmer干旱指数中后,中国西北灌溉区干旱情况均有所改善,改进的Palmer指数能更真实地反映西北灌溉区的干湿状况;采用改进的彭曼公式修订潜在蒸散量,更适合于中国西北高海拔与中高纬度地区。
其他文献
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三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本文介绍了关于LULUCF的谈判结果,分析了LULUCF活动对附件-国家履行《议定书》的作用,讨论了利用吸收汇存在的几个问题。
本文介绍了围绕京都议定书履约谈判的基本态势,分析了要考虑的政策因素,讨论了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阐述了CDM的政治风险问题,探讨了CDM项目和CDM市场的关系,提出了基准线的确定方法。
1999年8月,作者受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委派,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第一工作组秘书处(Technical Support Unit)工作(该秘书处办公室设在英国气象局哈得莱气候预测研究中心),历时两年。通过这两年的工作经历,笔者基本掌握了IPCC活动的工作原则和主要程序,全面了解了IPCC报告的最
近50年,特别是近20年来全球许多地方的气候异常和变暖趋势使气候变化成了举世瞩目的话题。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1988年建立了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本文无意全面评述IPCC的报告,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说明,哪些是我们确信无疑的,哪些是不确定的。
本文介绍了建立IPCC的原因,分析了IPCC的任务,阐述了IPCC的组织结构,讨论了IPCC已开展的活动,研究了IPCC将开展的活动内容,提出了我国参与IPCC活动时的基本看法。
气候变化问题是目前国际环境领域的一个热点和焦点,由于其复杂程度之高、影响范围之广,超越了一般环境问题的范畴,而成为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外交问题。本文介绍了气候变化谈判情况与形势,分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讨论了气候变化谈判的实质与主要矛盾,研究了“波恩政治协议”与马拉喀什协定的关系,提出了气候变化的谈判前景。
本文对中国西北空中最大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陕西南部为中国西北空中最大可降水量的高值区,而青海高原为其低值区,中国西北空中最大可降水量一致性异常分布是其最主要的空间分布特征。近45年来中国西北上空最大可降水量除了新疆西北部表现为增加趋势外,其余区域基本均表现为减少趋势,相比较季风区的减少最强,而西风区的较少最弱,并且各区空中最大可降水量均发生了减少的突变现象,不过突变的年份不完全一致。
本文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资料中心的模式预测结果(IPCC-AR4),分析了SRES AIB、A2、B1排放情景下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和水资源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气温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降水增加趋势的很弱。气温和降水在东北地区基本上保持一致的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未来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表明,蒸发量的变化最明显,在A2情景下增加了12.3%~14.4%,其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