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缘始新世钾质埃达克岩石的成因和构造意义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扬子克拉通西缘的钾质花岗质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岩石为石英二长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少量石英,基质为细粒长英质矿物。二长花岗斑岩,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基质为细粒长英质矿物。这些岩石的SiO2含量为66.02%-71.43%,MgO为0.66-1.12%、Cr为21.4-33.4ppm及Ni为10.65-14.07ppm。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Th,U和Pb富集,Nb,Ta,P和Ti的万损。在球粒陨石稀土元素模式图上,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42.56-94.23],重稀土含量低(如Yb和Y)。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所研究的岩石属于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并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性质。所研究岩石的结晶年龄为35Ma,锆石εHf(t)为-6.3~1.2,相对应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511-1033Ma。另外,这些岩石具有较低的εNd(t)(-7.51~-4.50),其(2066Pb/204Pb)i,(207Pb/204Pb)i,和(208Pb/204Pb)i,分别为18.042-18.179,15.575-15.585和38.268-38.543。基于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这些始新世的花岗岩源于扬子克拉通西缘加厚下地壳中新元古代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并且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印度与欧亚大陆在新生代的碰撞导致扬子克拉通西缘变形缩短和地壳加厚,同时加厚岩石圈地幔的拆沉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使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钾质埃达克花岗岩。
其他文献
本研究总结了湖南铜山岭-九嶷山地区内主要的矿床和矿化点。在对区内1:20万化探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用传统方法(均值±2标准差)、子区中位数衬值滤波法和结合MapGis数字高程模型的背景校正法绘制与W和Sn相关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图。另外为了寻找控制研究区矿化规律的因素,对与钨锡相关的元素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公因子,分别为铜铅锌矿化因子、钨矿化因子、锡矿化因子和矿化剂因子。并且钨矿化因子集中于西南部
本文介绍了陕西省小燕子沟金矿床主要构造为木川-关口垭北东向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其形成了两条次一级的韧性剪切带,在矿区内近平行呈NEE向分布。采用浓集中心法计算小燕了沟AuⅡ-4矿体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浓集中心法以经验法浓度中心比较为依据,吸收了格里格良分带指数法考虑不同截面数据的作用,并且借鉴其计算方法的基本方程式,计算每一种元素的浓度中心。对比中国典型金矿床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自上而下为B-I-
会议
会议
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bGDGTs)被认为来源于细菌,并且最初在土壤和泥炭中大量发现.但是,最近研究发现这些bGDGTs也普遍存在于热泉环境中.本次研究通过分析37个西藏热泉中bGDGTs的分布和含量,水化学参数,细菌nirS基因的定量数据,以及已经发表的16S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数据,来了解bGDGTs的分布、它们的生物源以及代谢过程之间存在的潜在联系.带极性头和不带极性头的bGDGTs的
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全新世古水文条件对该地区新石器文化演变的影响。认为,该地区古文化演替通常发生在较潮湿或发生洪水的时期(Xie et al,2013)。通过对比同一钻孔的古温度和古水文记录,提出长江中游地区在早全新世具有较为独特的气候组合模式,即冷湿-暖干模式,不同于华北地区的冷干-暖湿模式(Huang et al,2012,2013b)。在气温发生转变的阶段,如从较冷的早全新世向较为温暖的早全新
以铁氧化细菌BoFeN1和模式菌株大肠杆菌(经基因工程改造,能在细胞内、细胞外和周质空间合成羟基磷灰石)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微生物矿化及其形成微化石的过程,追踪这些微化石经过“温度-压力-时间”处理后形貌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对近代微生物岩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矿化是微化石形成的第一步,形成多种“微生物-矿物”复合体(例如多种微生物矿物或矿物包裹的微生物细胞等);与非矿化细胞相比,这
古菌细胞膜脂类异戊二烯型甘油二烷甘油四醚化合物(iGDGTs)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已经在海洋古温度重建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除古环境重建外,发现古菌细胞膜脂GDGTs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也能够灵敏的记录环境体中古菌群落的变化.通过采集中国不同气候带表层土壤样品和神农架不同海拔表层土壤样品,发现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碱性土壤古菌类群主要以奇古菌Group I.1b为主,而在南方地区酸性红壤和黄壤中,除奇古菌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