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二甲醚的燃烧与排放特性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2009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ongy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研究了直喷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和二甲醚混合燃料时,二甲醚掺混比对燃烧过程、压力升高率、常规排放和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由于其中一种燃料添加到另外一种中都可以起到改善粘度或者控制排放的作用,试验选择的掺混比涵盖了从0到100%的8个比例。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随二甲醚比例增加,燃烧相位后移,最大放热率降低,但总燃烧持续期变化很小。最大压力升高率随二甲醚比例增加呈线性降低,且高负荷时降低更显著。二甲醚比例增加还会使得碳烟和NOx同时降低,同时使得核模态粒子和聚积模态粒子的最大数密度均增加,排气中颗粒的几何平均粒径减小。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高速摄像机拍摄气液两相流泡状流的连续图像,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气泡的面积和当量直径等特征参数。应用互相关法对连续的图片进行自相关计算,计算出气液两相流的流速及加速度。对气液两相流泡状流中的气泡进行受力分析,应用牛顿定律计算出气泡的平均速度。通过两者对比发现,计算出来的速度误差很小,说明应用受力分析法进行速度计算是可行的,同时也验证了受力分析的正确性,为气泡的速度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
本文在压力p=12.6~29.0MPa,管内质量流速G=600~1250kg/m2s,内壁热流密度q=150~650kW/m2的参数范围内,对垂直上升管内水在亚临界压力区与超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在试验的基础上,从壁面温度、传热系数和传热恶化三方面,对垂直上升管内超临界与亚临界压力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上升内螺纹管中,在未发生传热恶化的超临界压力工况下管
本文利用实践8号育种卫星搭载实验机会进行了微重力准稳态平板加热面池沸腾实验,研究了微重力池沸腾现象中的气泡行为及其与传热特性间的关系。微重力条件下气泡动力学特征与常重力相比有显著差异,并且与传热特性间有着明显联系。高过冷沸腾时,核态沸腾过程中因表面凝结效应等的影响,聚并气泡表面光滑,尺寸偏小,难以完全覆盖加热面,导致向膜态沸腾的过渡对应于一种“核态沸腾+局部的干斑扩展”的渐变现象,相应传热曲线上没
本文基于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构造了一个简化的计算模型,用来计算铂纳米颗粒和液体氩组成的纳米流体的热导率。液氩的计算结果与已有实验结果和文献数值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方法正确性。数值计算显示铂氩纳米流体的微观热流自相关函数、热导率随着计算时间步增大具有较好的收敛性,进一步计算获得了纳米流体热导率随体积分数增加而增大的特征,揭示了系统温度对纳米流体热导率的影响。
“911”事件后,国内外火灾安全的专家学者高度重视高层建筑火灾烟气迁移与人员疏散的研究,火灾烟气的产生、特性和运动规律以及人员疏散机理的研究,对于火灾的研究和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基于FDS软件对某高校宿舍楼进行火灾烟气迁移模拟分析,着重对CO,CO2浓度在走廊上的迁移及纵向分布的分析研究,同时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人员疏散模型,在火灾条件下的人员疏散,受到人员数量,烟气浓度和出口宽度的耦
触变性是含蜡原油一个重要的流变性质,对于输油管道停输再启动过程的水力特性以及再启动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4种含蜡原油的实验,研究了恒定剪切速率作用下剪切应力衰减、剪切速率阶跃上升后的剪切应力衰减、以及剪切速率循环变化条件下的滞回环共3种触变性流变学特征。针对8个触变模型,利用最小二乘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采用平均偏差作为统计指标,对这些触变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Cheng的含蜡油品
在车用0#柴油中添入铁基燃油添加剂(FBC),在一台配置无涂敷SiC-DPF的CA6DL2-35E3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上对其排放微粒进行捕集加载与再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低含硫量的欧40#柴油在ESC-13工况测试循环下微粒转化效率达90%;再生过程DPF轴心线出口位置具有最高燃烧温度;依据ESC测试工况权重分布及可实现再生工况范围,可再生与不可再生工况权重比大于极限再生与加载时间比,可实现可
文章运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N-S方程和组分连续方程组,采用燃油(C12H23)作为燃烧室模型的燃料,燃烧类型是非预混燃烧,湍流场的计算采用了大涡湍流模型,在计算化学反应时采用了PDF化学反应系统假设。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中的等离子体助燃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等离子体助燃的速度、温度、产物等的分布情况,与参考文献中的实验结果一致,为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中等离子体助燃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
在一维火焰炉与固定床反应器实验台上,对不同煤种、粒径、炉温在不同煤粉浓度下燃料N的释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煤种不同,燃料N的释放特性差异明显。挥发分越高,燃料N最大释放率对应的煤粉浓度越低;煤粉粒径越小,燃料N在不同煤粉浓度下的释放率越高。炉温越高,燃料N越容易释放,燃料N主要以挥发分N的形式释放出来。随着煤粉浓度的递增,NOx转化率与燃尽率均呈单调递减趋势,高浓度煤粉燃烧有利于低N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O/γ-Al2O3催化剂颗粒,在固定床上测试其催化脱硫脱硝活性。CuO/γ-Al2O3催化剂在250~400℃范围内脱硝效率保持在90%以上。利用程序升温方法研究催化剂对NH3的氧化性能,随着温度升高NH3被过度氧化生成了N2、NO和N2O。硫化能增强催化剂对NH3吸附能力,较高的NH3吸附量保证了催化剂在高温区拥有较高脱硝效率。联合脱硫脱硝实验显示SO2和SCR反应气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