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门寺出土茶器看大唐宫廷煮茶程序

来源 :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分析和考证法门寺出土的宫廷系列茶器入手,解读了唐代陆羽《茶经》煮茶之道,并以大量相关历史资料为旁证,揭示了大唐宫廷煮茶技艺和煮茶程序之谜,从而为复原唐代宫廷茶道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从法门寺出土的众多宫廷茶器中,结合唐代宫廷煮茶技法,探讨了以法门寺出土的宫廷系列茶器为主线的大唐宫廷茶道技艺和茶器使用模式.最终,根据人们的认知程度,将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系列宫廷茶器,依据每件茶器的功能和作用,按大唐宫廷茶道煮茶要求,将法门寺出土茶器按宫廷煮茶程序,依次作出了排列和说明,为大唐宫廷茶道复原提供了实践依据.大唐宫廷煮茶技艺的复原,对满足当代人们探奇求知的欲望,提升饮茶文化和休闲文化,拉动茶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必将产生重要作用,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其他文献
本文综合分析了江苏高等教育布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江阴、江都、东台等中小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公共基础完善和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旺盛的现状,认为可通过在这些中小城市建设本科院校、大学独立学院和大学科技园区的方式,合理配置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均衡发展,全面服务高教强省建设.
通过唐代湖州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人物及其活动的归纳分析,认为唐代湖州茶文化的品位有相当的独特性,即参与者文化层次高,凝聚力强,有一定的团体性色彩;既具有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更具有张扬自由的个性;以隐逸之名,寄情山水,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以茶饮之仪,艺术唱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内容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各种层次间具有一定的交融性;其格调表现出富贵而简约,潇洒而雅致的特征.
本文重点从诗歌的角度,介绍与湖州茶事有关的几位人物:袁高、于頔、崔元亮、张文规、杜牧.通过介绍不同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其鉴赏,分析了唐代许多有名望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和湖州茶事结有深厚的诗茶情缘.
顾渚贡茶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贡焙院,贡焙对于湖州百姓和地方长官,不是幸事,但贡焙客观上促进和推动了湖州地区茶业的发展,促进和推动了湖州地区茶叶贸易及相关经济,同时培育了与贡焙有关的茶文化.
追溯了诗与茶的历史渊源,论证了诗茶结缘于《茶经》,考证了陆羽、皎然、颜真卿、张志和等在湖州开创唐代柏梁体诗新路的历程,以及颜陆谢张的诗画缘.
本文认为陆羽一生的特殊经历,促使他写出了卓越的《茶经》.而唐代的社会变革,发展了茶业和茶文化,丰富了陆羽《茶经》的内容.还认为陆羽《茶经》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广泛的社会背景,是一个光辉的时代创造了陆羽光辉的思想.进而认为,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即社会科学著作,它是两者的巧妙结合.《茶经
陆羽《茶经》是闻名于世的重要茶书,而《顾渚山记》亦是陆羽撰著的又一部重要茶书.陆羽撰著的茶书经典,丰富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茶文化的知识宝库,为日益兴盛的国际茶文化研究与交流增添了学术内涵.
在中国饮茶史上,自唐开始,饮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陆羽在总结唐及唐以前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陆羽煮茶法的地位.根据陆羽《茶经》所述,结合有关历史资料表明,陆羽煮茶法的主要内容有烤茶、碾茶、罗茶、煮茶、品饮等.本研究通过反复的量化比较,最终使唐代陆羽煮茶法得以重现.并认为陆羽煮茶法的确立,在中国饮茶史上,不但开创了饮茶的新风尚,推动了饮茶的普及与提高;而且提出的许多
本文认为陆羽《茶经》是一部汇技、艺、术为一炉,融儒、佛、道于一体的经典著作.首次把茶和茶饮作为一门专业学问并提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上进行研究,给予人们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培育和人格的创造.还认为陆羽《茶经》荟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和谐的思想贯注于茶饮之中,给中华茶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饮茶从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
根据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饼茶及其加工的有关论述,并参考其他历史资料,提出了唐代饼茶复原试制的基本设计.尤其对压模成形的关键用具——圈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设计加工.经过试验研究最终试制出了唐代饼茶,获得了九种有方有圆的饼茶试制品,并对其形态、质量进行了评价.据此还提出了唐代饼茶规模生产的建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