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EST模型探讨“中国制造2025”的困境与机会

来源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iegfiusbkufbakue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曾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并贡献了近1/3 的GDP,90%的出口总额。然而,随着我国经济逐渐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由旧态转为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今,中国制造不仅要出去,而且要告别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格局,不仅要有“中国创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在国际舞台树立起“中国智造”的新形象。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城市创新职能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知识产出,参考城市职能的研究方法进行城市创新职能研究,利用城市职能创新指数及城市职能专门化指数,在与中国城市创新能力位居前列的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城市比较的基础上,对北京城市创新职能结构和强度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大城市的集聚可以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但这种影响对不同技能的劳动力来说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城市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会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化而改变。
城市化作为复杂的运行系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及其空间效应,对于未来城市化的高质量运行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区域,对其2002-2011 年间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实证检测其空间效应,得到如下结论:①2002-2011 年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仍低于当前中国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相类似,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非农产业比重的显著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至2013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3.7%,中国已经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中部地区作为我国农业重地,自21 世纪“中部崛起”战略正式提出以来,其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逐渐加快,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复杂的社会发展问题,多数城市的城乡差距问题不断加剧,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城市经历着不同程度的人口和经济增长的衰退,这种城市收缩的现象逐渐受到不同层次政府的重视。我国仍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是否有城市已经开始呈现收缩现象?
本文基于2001-2012 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研究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内在原因。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投资、消费、出口和人力资本等条件下,现阶段,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都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党中央制定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战略,全国上下积极响应号召,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农村社区而言的,是一种政府主导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化运动推动了以集群和创新为特征的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在2006 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提出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然而,时至今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未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实质性的体现。
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和地理学界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首次尝试从出口动态的视角,将出口溢出效应、出口自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这三个理论放在一个框架下,试图回答:出口溢出效应是否有利于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以及进入出口市场后的学习和存活。
统计表明,从1978 年到2007 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出现过缩小,之后总体上是持续扩大的;但从2007 年至今,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与之前合起来形成了“倒U”变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