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北部沙拉扎山岩浆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

来源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ro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拉扎山位于阿拉善地块北部,北邻兴蒙造山带,构造位置十分关键.各类侵入岩广泛分布,面积超过2000km2,这为研究俯冲和岩浆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场所,同时可以为探讨该区构造演化过程提供约束.本文在野外地质研究基础上,对阿拉善北部沙拉扎山地区的岩浆岩开展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综合研究,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研究表明,构成沙拉扎山岩基的主要岩石类型有英云闪长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等.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该区岩浆活动可分为三期,最早一期为石炭纪末(301Ma),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花岗岩类均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沙拉扎山地区各时期侵入岩普遍具有正的εHf(t)值,多数集中于5.8-10.1,并且具有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700-900Ma),表明沙拉扎山地区侵入岩源区主要为幔源物质或者年轻的地壳物质。
其他文献
秦岭造山带横贯中国大陆中部,是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结合带,它的演化历史一直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位于商丹断裂北侧的商南县松树沟糜棱岩化橄榄岩体是秦岭造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橄榄岩体.由于松树沟橄榄岩体独特的岩石组合类型和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使该岩体的成因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对不同岩石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以讨论该岩体的成因及构造背景.松树沟橄榄岩
会议
古老克拉通保存的太古宙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为了解地球早期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样品.为了限定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敦煌地块太古宙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本文对该区TTG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这些TTG样品具有高SiO2(68.3-71.6%)、Al2O3(15.3-16.9%)、Na2O(4.43-4.85%),低K2O/Na2O比(0.20-0.37
中祁连地块以兰州为界,其东段主要分布有以青城山岩体(什川)二长花岗岩为代表的加里东期以及在通渭地区零星出露的同期花岗岩,局部并出露有印支期的花岗岩,本文对研究区花岗岩进行的U-Pb锆石La-ICP-MS同位素测定,分别获得了青城山岩体(什川)两个样品加权平均年龄430.0±4.1Ma、420.2±2.4Ma,以及通渭地区两期侵位年龄440.5±2.5Ma,以及229.8±1.5Ma.目前普遍认为祁
崆岭高级变质地体是扬子陆块甚至是整个华南陆块唯一出露太古代地壳的区域,古元古代岩浆岩研究比较薄弱,然而崆岭地区出露的古元古代酸性和基性岩浆岩可以为研究扬子陆块古元古代岩浆活动以及Colaubia超大陆聚合-裂解的关系等科学问题提供良好的依据.本文报道了在湖北宜昌崆岭地体发现的花岗斑岩岩体,主要对花岗斑岩进行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等测试分析,并分析了其对扬子地块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
塔里木盆地北部早二叠世流纹岩具有高的A/CNK值(0.94-1.37)、Fe#指数(0.78-0.92)、Ga/Al比值(>2.66)、高场强元素(Zr和Nb)以及稀土含量,高的锆饱和温度,具有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在前人基础上,根据流纹岩在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中的岩浆序列,本文识别出两套流纹岩.G1流纹岩与塔里木溢流玄武岩(~290Ma)伴生,其锆石CA-TIMS U-Pb年龄为287Ma;G1流纹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重力梯度带东西两侧的河北袁家庄和内蒙古四子王旗百脑包出露的晚中生代火山岩进行对比研究.袁家庄火山岩(113.6Ma)的主量元素具有轻重稀土强烈分异、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Th、U、K等)富集以及高场强元素(如Nb、Ta、Ti、Hf等)相对亏损的特征,四子王旗百脑包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与袁家庄火山岩相似,即轻重稀土强烈分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通过对比研究袁
太白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带北侧,是北秦岭构造带西段重要的复式侵入体之一,蕴含着北秦岭造山带多期地质构造演化信息.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锆石U-Pb法对太白岩体进行了系统测年,准确厘定了太白岩体的岩浆活动期次,并初步探讨其地质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北秦岭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及与区域构造-岩浆事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太白岩体至少经历了3期构造岩浆事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硅酸盐熔体对于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正确认识与壳幔部分熔融相关的各种地质过程,熔体的密度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参数,它也有助于促进对熔体微观结构的深入了解.本文针对熔体结构的研究表明三种熔体的摩尔体积及其热膨胀和等温压缩性质满足理想混合模型。就类玄武质熔体而言,Fe2+平均配位数(约为5.7)和偏摩尔体积性质随熔体成分的改变并不明显。将密度测量结果应用于计算斜方辉石和玄武质熔体
埃达克岩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来自俯冲大洋板片部分熔融、具有高Sr/Y和La/Yb地球化学特征的中酸性岩浆岩.然而,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厚度45km才能形成埃达克质岩浆;以华北基性下地壳为源区,熔融深度45km时形成的熔体具有比这些埃达克质岩更低的重稀土和Y含量以及更高的Sr/Y。因此,燕山造山带侏罗纪埃达克质岩浆的源区应≤40km,它们不能作为燕山期古高原和下地壳拆沉作用存在的证据。以上研究表明陆内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