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坝地震响应的行波效应分析

来源 :第四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har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高拱坝这种结构,抗震设计中采用一致激励地震输入模式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应当考虑地震动输入的空间变化特性对结构的影响.本文以时间历程法为分析方法,采用大质量法来实现地震动的非一致输入,以拉西瓦高拱坝为工程背景,着重分析了不同输入方向、不同视波速的地震行波效应对高拱坝的动力响应影响.结果表明,地震的行波效应会对拱坝动力响应会产生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单向恒定流作用下安装柔性导流板、刚性阻流板和无导流板的海底管线周围压力分布和冲刷坑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刚性阻流板加剧海床冲刷,冲刷深度和冲剧范围都明显增大,并且使管线受到向下的压力,可以实现管线自埋.柔性导流板减缓海床冲刷,冲刷深度明显减小,并使管线受到向上的升力,能够防止管线被冲刷和下沉.对比两者对海底管线不同的防护作用,刚性阻流板虽然可以实现管线自埋,但是对管线周围海床侵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非均质材料坝防渗体开裂位置对渗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渗流二雏计算模型IGW对防渗体未开裂的正常工况以及位于不同渗透特性地层的四个开裂高程工况进行了计算,通过五个工况的出逸点位置、浸润线高度、单宽渗流量、渗流场特征以及渗透坡降场的对比分析,认为非均质堰体中防渗墙裂缝位置不同其渗流特性较为复杂,规律性不强,地层特性相似的情况下,开裂位置越高越不利,除与防渗墙裂缝
针对堰塞湖可能发生漫溢及溃决险情,通过现场地形测绘,已有地形图资料及实时遥感资料分析,快速生成溃决影响范围内地形图,采用相关洪水演进模型计算溃决洪水可能影响范围,根据计算结果,及时采取相关应急措施,降低堰塞湖溃决形成的次生灾害对下游造成的损失.根据评估结果可采取快速拆除;建造排洪隧道;建造虹吸管;建造抽水站;建造永久性溢洪道;建造大坝等处理方案.
为了满足现代化防汛抢险的需要,补充黄河下游机械化抢险和河道治理的不足,根据黄河下游目前的情况,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实际应用需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活动式导流网的设想.通过对活动式导流网设计方案的介绍及适用条件、固定方式、结构稳定性的分析,论证了以钢浮箱、网帘结构为基础的活动式导流网导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这种活动式导流网结构投资少、施工工艺简便、可重复利用,在防止水流淘刷、防止大溜顶冲局
试验模拟在洪水期间,由于漫堤导致溃堤时溃口的扩展情况,根据无粘性土堤和粘性土堤动床模型的试验成果,建立定床模型试验,对溃口近壁区域水流的三维流速进行测量,对堤坝近壁区的水紊动流特性进行研究,从而分析紊动水流对堤坝溃决的影响,为抗洪抢险的实施提供参考.
长江口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口,控制着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命脉.长江河口整体上呈现三级分汉、四口入海的格局,随着上游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口演变规律逐渐呈现出新的方向,整体上仍以淤涨为主,但其淤积速度大大减慢,部分地区发生侵蚀.主要的影响因子,一是上游水利工程造成河流挟沙量的大幅下降;二是长期性和突发性的来自海洋的侵蚀作用.在比较分析生态防护以及各种工程防护措施的优缺点基础上,
在近岸水域,波生近岸流是近岸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沿岸输沙和岸线演变的重要动力因素.本文通过建立准三维沿岸流模型,对实验室内规则波产生的沿岸流进行研究,分析沿岸流场的垂向结构.从计算的结果来看,波生沿岸流的垂向结构随着水深的变浅,从对微型分布转换为双曲型分布,最后在波浪破碎区域,流速在垂向上几乎达到均匀分布.
为解决寒区水库内关于不同重现期冰的最大厚度问题,本文根据对黑龙江省红旗泡水库从1988年到2008年间的现场记录、调查资料等冰情观测资料,结合该地区从1952年至今安达气象站的气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朱波夫模型建立了该地区累积负积温与冰厚度之间的统计关系,确定了历年的最大冰厚度值,并运用P—Ⅲ型曲线推算出不同重现期冰的最大厚度值.同时还探讨了水库开库时间与累积正积温的关系等,为寒区工程中获得
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温升场数学模型对强潮汐河口电厂温排水问题进行了计算分析.在验证计算的基础上,对不同典型潮型情况下的电厂温排水分布进行了预测分析,为电厂取排水工程布置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依据.
泾河是泾惠渠灌区的主要灌溉水源,预测泾惠渠渠首处泾河时段来水量对灌区调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以10天为一个时段,用前三个时段泾惠渠灌区渠首泾河来水量预测第4个时段的来水量,实例分析表明,预测相对误差在10%以内,可为灌溉调度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