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体验设计在民居营造工艺展览中的核心作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重拾营造”展览陈列设计解析

来源 :第八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19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民居存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信息,造就这种宏大场景的营造工艺,经历数千年演化而达成极致的高度,成为映衬中国人劳作气质的工匠精神.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传统营造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之下正快速消亡,从而引发了关于挽救这一传统瑰宝的各种讨论.本文认为,“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要点在于其核心气质——制造的智慧与坚守的精神,为此,它需要通过革新的传播途径予以展示和宣扬,重新定位营造的价值,唤醒大众对营造之美的关注.
其他文献
生态时代下的建筑人本观有了变革性的新含义,以人为本必须遵循环境保护的前提.以“持续生存”、“诗意栖居”为人本宗旨,以“自然”、“和谐”为人本精神内核,很好的厘清并调和了生态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关系.重归自然、与自然协同发展是生态建筑以人为本的途径,生态建筑是人们精神的最佳寄所,使人享受于栖居自然,进入物我同境的诗化本真生活.
可持续建筑已是广被人知之事物,它面向和处理的是一个复杂世界,其情感向度的特质凸显正悄然衍生.本文从实践案例经验入手,从形之美感、物之寄情、意之怡愉、境之体认四个方面做了可持续建筑的情感属性探析,并梳理了情感特质的层次渐进关系.情感性在建筑可持续的多样性中可以具有体验的随时性.在可持续架构下生态与人情的统合形态的某种可能性恰可成为可持续建筑普及深化发展的另一起点.
自21世纪初开始,展示与演绎体验发展迅速,诞生了一系列新的展演尝试、新的思想以及新的体验模式,沉浸式展演空间便是其中之一.国内文化旅游不断向着深度文化旅游体验方向发展,由此衍生出文化旅游主题沉浸式展演空间,逐渐成为文化旅游深度体验的新方向.本研究对国内沉浸式展演空间进行了研究,梳理了沉浸式展演空间的发展、来源与时代背景,并以“又见”系列中的《又见平遥》和“迪士尼”系列主题乐园中《迷离庄园》两个沉浸
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中国一门新兴行业发展至今不过数十年,但仅就这数十年来看,其为人们带来了很多优质便利的服务并在社会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室内设计在中国社会上是一门新兴行业,它同样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出现在高校当中,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室内设计工作者、教育者,为中国现代室内设计领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目前为止,室内设计这门学科在中国高校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中国在此领域没有更高的突
处于生存的需要,人类文明的许多成就源自于模仿.在无数种模仿的行为中,最具现实意义的莫过于人类祖先以洞穴为原型而展开的空间创建活动.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人类模仿出自己生理体验和心理领悟到的自然界中有利于自己栖身的物质构造方式,并赋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Depthmap作为空间句法的专用分析软件,正在空间结构分析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清代桃花坞年画中的苏州古城街巷空间为例,利用Depthmap软件建立模型,对其空间的“视线可达性”进行分析,并与画面中出现的人物街头活动做对应分析,试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观展需求也从”到此一游”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鼓励体验和引导思考转变.观众对博物馆需求的提升促使博物馆从传统的、说教的观展模式向现代的、体验型的观展模式转变.本文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海战博物馆《鸦片战争》陈列为案例,剖析历史博物馆如何通过空间氛围的营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智慧导览服务系统的建设构建全面的、体验型的历史博物馆观展模式,拉近人与物、人与历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纪念馆逐渐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博物馆展示相比,它更注重时代的主题性,具有很高的精神指引性.然而大多数纪念馆仍以传统的图文为主,把观众的参观体验变成了乏味的阅读行为,缺少了新时代下的设计特点.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新的平面设计视角来探寻纪念馆空间中信息传达的新方法,从而提高纪念馆的时代性.
随着技术的普及,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不再仅仅应用在大型的、先锋性的建筑项目类型之中,数字信息技术在形态探索、建造实践以及应对复杂问题中,都给予建筑设计一个新的技术支点.广州美术学院与伦敦都会大学联合参与了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通过数字设计流程设置和数字信息技术的推演,对概念原型方案进行了数字形态推演、空间深化、材料实验调整与本土实施建造.论文将结合这次实验与实践,探讨如何将技术性节能指标转换为空间
德勒兹动态生成论和其哲学思想构造了室内动态装置的“动态多元共生”、“差异化动态意义生成”互动体验的发展方向.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块茎、褶子、游牧等喻体与人类情感体验之间生成关系的相处手法,为动态装置的建造过程提供了有效的设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