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7-9日一次梅雨暴雨过程的双峰结构分析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007年7月7-9日的一次梅雨暴雨的分析,发现这次暴雨与梅雨期间的双锋面结构有关。在暴雨区的两侧由于梅雨锋与副热带锋共同作用,形成了典型的双锋面结构,梅雨双锋的出现使暴雨的强度大大加强。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的双锋结构经历了4个阶段的演变过程,通过湿位涡分析发现双锋结构可导致倾斜涡度发展使中低层涡度加大,有利于降水发展。在各种类型的暴雨过程中在副热带锋区和梅雨锋区均有倾斜涡度发展,S形态的双锋结构两类锋区的共同作用不明显,但其他类的双锋结构则有两支锋区的共同作用。
其他文献
利用Micaps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及省台、4个沿海气象台分时预报结论等同步资料,对2008年4月1日、5日、24日渤海西部岸区出现的雷雨、冰雹、短时大风天气过程进行
会议
为了进一步揭示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提高强降水的预报、监测和预警能力,针对三次落区于太行山东部迎风坡的暴雨天气,通过对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分析发现:三次暴雨均为积层混合型
会议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对2004年9月2-8日川渝大暴雨过程中的动、热力条件特征等进行天气学分析,并对大气正压非平衡强迫、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暴雨发
会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受北方弱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2008年6月8日-18日,梧州市出现了当年入汛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暴雨天气过程,导致山洪暴发,洪涝灾害严重,梧州市西江水位从6月9
会议
利用贵州48年观测资料,揭示了贵州冻雨以27°N为频发地带的分布特征。为探讨这一现象,本文从影响冻雨的冷暖气团、温湿特征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分析指出,27°N现象是冷暖气团共
会议
通过利用常规探空资料、云图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7月3日桂林致洪大暴雨进行了天气形势及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概念模型特征分析,低涡切变与西南风急流的维持对这次大暴雨起
会议
采用三水气象观测站1957~2008年共52a的暴雨频数、降水量等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及Morlet小波分析对暴雨频数进行分析,得出暴雨频数年际变化显著、未来暴雨频数呈增加趋势、年暴
2008年6月10~13日,粤北武江流域出现强降水,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运用地面和高空资料、自动站、NCEP、水位资料,利用天气学分析的方法以及MM5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
会议
1999年 11月,对孝义市 9所幼儿园物体表面、教师手用棉拭涂抹采样,对室内空气用平板沉降5 min采样,检测细菌总数。结果,桌椅、玩具、毛巾与教师手细菌总数超标(> 8 cfu/ cm2)率分别为门. 10%( 2/18)、 18.5%( 5/27)、 16.7 In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