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类证治裁·咳嗽》与临床体会

来源 :首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暨2009年度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1392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证治裁》全书共八卷,为清代道光年间林佩琴所著,共列有一百一十余种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妇儿外科和耳,目,喉,口齿类之常见病。作者重视识证与辨证,而后确定治法与方药,每论病症均以内、难等经典理论为本,博采历代名医之有关论述,阐明其病因病机与辨证要点,介绍该病症不同证型的治则治法和方药。间或附有临证之心得与治验之案例。取材审慎,要言不烦,切合实用。其咳嗽一篇,把咳嗽先按寒热虚实辨别,又再细究内因、外因,内因五损,主要依据脏腑辨证论治,外因六淫,主要辨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依据时气论治。也注重辨病论治,对嗽、喘嗽、劳嗽、哑嗽、肺胀、嗽吐几个类似病症进行辨别,细分证型,逐个论述治法方药。儿科咳嗽临床常见,诊治既难又易,治疗得当则应手而愈,失治误治则转去转远,转剧转繁。本文介绍了咳嗽之“寒热虚实”辨、咳嗽之“外感内伤”辩及“无脏六腑皆令人咳”之发挥。
其他文献
林季文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禀承岭南中医特色,尤擅长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慢性咳嗽、哮喘等病,现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简介。
难治性哮喘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由于激素是西医控制哮喘的主要药物,所以多数研究组织(如美国胸科和欧洲呼吸协会)在定义难治性哮喘时均以激素治疗作为主要指标,认为用常规治疗(公认的GINA方荐的吸入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短效β2受体激)后,症状仍难以控制的哮喘,即称为难治性哮喘。我国古代中医早就指出哮喘是顽疾,为痰阻气道,痰气相击所致的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陈陶后教授长期潜心研究儿童哮喘的中医治疗,接诊
朱锦善教授是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通晓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和儿科各家学说,对小儿脾胃有深入研究,擅长治疗小儿肺、脾、肾相关疾病及疑难病证,擅长小儿体质调理,对中医外治疗法亦有独到经验。笔者有幸跟随老师学习,聆听老师的教诲,老师的讲课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现就朱教授以自己切身的经验及体会所谈中医儿科入门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小儿高热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近几年来,患儿经打针输液治疗数日仍然高热不退的现象越来越多,退后又反复发热的情况也频频出现,让家长和患儿倍受煎熬。作为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导师的刁本恕老师在治疗小儿高热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老师认为,小儿高热,由感冒夹食滞者多,中医治疗有相当优势,但一定要注意临床辨证,明辨体质,时令,病因和兼杂证,只要辨证准确,即可取速效。本文现试用一典型病例将刁老师的
婴幼儿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目前西医治疗本病有效的一线药为抗组胺药.此药能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但不能控制复发,且具有致头痛、头晕、倦怠、腹泻等副作用.而中医治疗本病有其特色.教授是国家名老中医,从医40余载,对婴幼儿湿疹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郭老采用中医辨证,中药的内、外合治治疗本病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李维贤,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出生于中医世家,行医已40多年,治学严谨,精通典籍,学识渊博,在中医妇科、儿科、内科疾病的治疗上有很深的造诣。笔者师从李维贤教授,对其诊治儿科疾病的经验有较深的体会。他认为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治疗小儿疾病他特别重视脾胃功能的调理,并根据当今独生子女的护理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的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运动肌(头、面、肩、肢体、躯干等肌肉)不自主的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发声性抽动和语言障碍。病程持续时间长且易反复,严重者影响记忆力和学习,给患儿造成很大的痛苦。北京中医药大学徐荣谦教授从医任教30余载,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进行介绍。
《伤寒论》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第一书,首推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其根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神津液等生理功能及期间的运动变化情况,以及六淫致病各种病态关联,时刻关注邪正胜衰;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以明疾病之所在,证候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从而厘定正确之治疗措施。其辨证,必辨表里、阴阳、寒热,真假、气血、主证副证、经络脏腑及其相互转化,处处体现了辨证统一法则和整体恒动观。以其论治,必因证设方,因方用药,法度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工作者,《黄帝内经》是必须踏踏实实反复研读的经典。笔者在研读时获得的点涌体会,与同道分享,本文就火郁发之、脾病而四肢不用、“脾咳”理论对小儿咳嗽证治的指导等内容进行了简述。
伤寒与温病,就广义来说,伤寒是指一切急性发热性疾病;温病是伤寒中的一部分。就狭义来说:温病与伤寒是相对待的,伤寒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者,温病是指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数者。伤寒论之“伤寒”是指广义的伤寒,麻黄汤证是指狭义之伤寒。伤寒论中包括了一部分温热病在内,但后世所发展的温病学说,已超过了伤寒论的范围,补充了仲景伤寒论中之足。伤寒和温病都属于外感六淫和疫疠所致的疾病,都是外因邪气作用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