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瀛奎律髓》“着题”辨

来源 :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y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回《瀛奎律髓》一书,选评唐宋诗三千余首,旨在调和唐宋,肯定宋诗的价值。方回在该选本中,融诗选和诗话为一体,把所选诗歌分为登览、朝省、怀古、风土等四十九类,分别运用辨句法、析义理、述异事等批评方法,表达了自己系统的诗学主张。特别要指出的是,方回在此书中开创性地列出“着题”一类。着题类诗,在此前从萧统的《文选》到唐人选唐诗乃至宋代的诸多文选诗选中都不见此分类。因此,何谓“着题”?此类诗与方回的诗学思想有何联系?等等问题都有待梳理清楚。
其他文献
对于香港文学的历史定位问题,学术界与文学界历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是从“大中华”意识出发,强调香港文学与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承继关系,将香港文学纳入中国文学的整体板块中进行审视;一种则强调香港文学的独立性,突出香港文学意识,以求摆脱被大陆文学阵营收编并被边缘化的命运。对文学史地位的争辩,深层次体现出的是历史意识与文化立场的分歧,从新文学整体观的视角尝试整合大陆与香港的文学生态时,我
本文拟以德国不来梅科技大学经济系经济中国学专业与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合作项目——“第三学年在中国的语言强化学习”为例,谈谈对这门课程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20世纪后期出现的自然语言逻辑是众多现代逻辑系统中的一种,它以自然语言中出现的逻辑问题为研究对象。虽然它比以前逻辑系统中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低水平的三结合有所进步,但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显然不是逻辑之于语言的最大价值所在。实现自然语言的语形、语义和语用等信息的准确全面的形式化表述与自动推理,才是更有意义的,这也正是自然语言理解对逻辑学和语言学结合的最大希冀。这为数理逻辑这门将逻辑和数学合为一体的
Hartmann & James (1998 )在他们编著的《词典学词典》中给“print dictionary”下的定义为“纸质版传统词典,相对于“electronic dictionary”或“machine-readable dictionary”。在汉语里,前者一般翻译成“电子词典”,而后者为“机器可读词典(机读词典)”。“电子词典”指的是“运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以在屏幕上显示信息的一种参考
本文只讨论重叠后是三音节或四音节的结构,并且只讨论它们的结构形式,不涉及语音特征。对于固化成词的形式(如"分分秒秒、婆婆妈妈"),由于只体现为一种现实性,本文不加讨论,而将重点落在能够鲜明地折射出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临时组合形式上。在阎连科作品中,这种临时组合而成的重叠形式运用得极其普遍,而且类型丰富,语用特征鲜明。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将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作本用形式,如“清亮”;将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作
潘阆虽是隐士,却曾名声震天响。他先后两次卷入宫廷皇位的争斗,两遭追捕,一次入狱;曾任国子助教,可任命没几天就被撤职;一生只做过几任闲散的参军,生平事迹本应很简单,却是彼此矛盾。本文对北宋隐士词人潘阆的传奇人生进行了探讨。
本文分析了佛禅观照方式对北宋后期审美观念的影响。文章围绕万法平等与妙观逸想、周遍含容与如春在花、如幻三昧与艺术幻觉、转物观念与拟人主义、六根互通与出位之思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冯煦《论词绝句》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冯煦《论词绝句》所呈现之内涵,大抵系承常州词派而来;比较冯煦《篙庵论词》与《论词绝句》所论及之南宋词家,发现周密、王沂孙、张炎、李清照等人,《篙庵论词》并未及之,而同时论及之史达祖、姜夔、吴文英等人,意见并可互补。
本文对“诗盛元祜”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以“元佑体”为核心的元佑诗学话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一直延伸到清末的“三元说”与“三关说”。它在古典诗学领域中确立了自己的言说方式,并以其宏大的诗史叙事,遮盖住了宋代诗歌史中许多重要的环节,从而使研究者们甫一接触此类诗学论述,便往往容易导致认识上的混乱。在进行价值评判之前,应对评判所依据的观念进行一番认真的谱系疏理,理清这一观念产生的历史情景和演变的历
本文论述了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顾广圻与《文选》学研究的关系。顾氏校勘的李善注《文选》,为《选》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今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文选》的重要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