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冠层结构下夏玉米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

来源 :第十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shou2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对低、中、高3个种植密度下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明确不同株穗型品种在较高的种植密度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3个品种夏玉米均在低中密度下冠层透光率较高,源库性能较优。在低中密度F LAI,发展动态合理(前快、中稳、后衰慢),叶片Pn较高;并且在中密度下群体粒数、群体粒重和籽粒品质较高。早衰型品种CF008成熟期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高密度下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而保绿性较好的品种金海5号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库容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郑单958中密度下成熟期LAI、粒叶比和籽粒产量均较高,因此对于郑单958在中密度下源库关系协调,但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下均表现为库容不足。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本课题组筛选出的典型的耐旱型玉米基因型R1、R2和敏感型玉米基因型S1、S2,采用单株室外盆栽,从根系生长发育、根系生理特性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玉米的根系总根数、根长、根系表面积、根冠比增加,而根体积、根干重、根系吸水能力下降;耐旱型玉米基因型的植株水分利用效率上升,敏感型玉米基因型水分利用率则下降。耐旱型玉米基因型根系受干旱影响较小。
选用紧凑型耐密性强的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农家肥和磷肥采取上年秋季结合耕地深施,氮肥后移: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采用宽窄行播种,科学管理,建立整齐均匀的高效光能利用的群体结构: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延期收获。是宁夏引黄灌区单种玉米实现超高产的技术关键。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在中、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参试品种(金海5号和郑单958)间抗倒伏性差异及对密度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中密度(52500株/hm2)种植条件下,金海5号株高、穗位都高于郑单958,茎粗(第三节间)也小于郑单958,但金海5号各节间茎秆刺穿强度均显著大于郑单958;而高密度(75000株/hm2)种植条件下,金海5号对高密度反应比较敏感,如穗高系数(穗位高/茎高)明显增加,茎秆
不同时期遮荫都显著地降低玉米籽粒产量,花粒期遮荫对玉米籽粒产量影响最显著,农大108(ND108)遮荫50%和90%的分别减产67.5%和79.4%;其次是穗期遮荫,ND108遮荫50%和90%的分别减产34.1%和55.3%:苗期遮荫对其影响相对较小,ND108遮荫50%减产16.9%。穗期遮荫主要减少了穗粒数,花粒期遮荫主要降低了千粒重。玉米籽粒产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小而显著降低,不同时期遮荫对
通过1粒/埯、2粒/埯、3粒/埯和4粒/埯的播种量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为l粒/埯的玉米苗期的株高、干物重及收获期茎粗为最高,其玉米产量比其它播种量每公顷低124.5-229.5kg,去除种子费和间苗用工费后,1粒/埯的播种量纯收入最高,比其它播种量每公顷增收234.6-520.9元。
开展气象因素与玉米饲用品质关系研究对辅助决策内蒙古农牧交错区青贮玉米优质高产栽培和青贮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本试验通过不同类型饲用品种的播期试验,对玉米全生育期气象因素与玉米生长发育和全株饲用品质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日长对玉米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各生育期发育进程加快,以生育前期最为明显;籽粒产量和群体鲜、干草产量都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全株粗蛋白和粗灰分
分析了东北松辽平原田间玉米秸秆利用的现状,提出了适合东北松辽平原垄作区的3种玉米秸秆田间直接循环机械化模式,并对其中的三年轮耕秸秆还田高效利用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初步试验。试验数据:秸秆还田使土壤含水率提高10%,土壤容积密度降低0.09g/cm3深松使0~100cm上层土壤含水率提高26.2%,少耕精播土壤含水率提高3个百分点。
为了探索减轻花期干旱胁迫的技术途径,设置了玉米花期干旱限源疏库试验,结果表明:去根叶组叶片可显著减少植株前期茎流、抑制叶片蒸腾,对穗五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o)影响小显著,正常灌溉情况下还有利于延缓玉米花后穗五叶的衰老,并促进后期茎流超补偿;去耕作层1/4根系会加剧前期植株水分的散失,干旱时浅中耕的措施是不可取的,并抑制后期茎流、增大Fv/Fm
本文在不同覆膜方式下对春玉米田间土壤水分时空运移规律、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行间覆膜全生育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明显高于行上覆膜和小覆膜;不同覆膜方式下,春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可分为“土壤水分大量损耗期”和“土壤水分收支平衡期”,且0~100cm土层可分为“急变层”、“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2)不同覆膜方式下膜内、外土壤水分差异主要体现在0~60c
试验于2006年在吉林省梨树县实施。在采用高产品种(郑单958)、密植(67500株/hm2)、深耕30cm、精细播种、及时灌溉等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条件下,设置了不同施氮量试验(每公顷施N 0、225、450kg),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与高产形成有密切关系的若干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随施氮量增加,玉米单产逐渐增加,施氮量为450kg/hm2时单产高达13980.84 kg/hm2;生物学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