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音乐版权保护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ys0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使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共享,互联网已成为音乐最主要的创作和传播途径.然而,由于互联网彻底的开放性和不可控制性,加之尚没有形成成熟的赢利模式,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版权人在这一新领域收益甚微.数字环境下的音乐版权保护面临保护意识淡薄、法律体系滞后、管理技术缺乏和维权艰难等严峻挑战,需充分借鉴美国关于数字音乐管理与运营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法律保护机制.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各界反思。群体性事件多与行政权力运 行有关,政府或公权力往往是群体性事件的肇始者、推波助澜者,或者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使 得原本属于经济纠纷的事件转化为针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同时,群体性事件折射出目前我 国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的缺失。因此,群体性事件的应对需要行政法治新思维:尽量避免将群 体性事件政治化、治安化或刑事化;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关键不是应急处置而是日常的依法行 政
诚信政府是诚信社会的重要组成,而公务员的诚信是政府诚信的关键。本文对 公务员诚信的意义、概念、内容进行了研究,认为公务员诚信的总体要求即公务员职业操守, 包括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至上、忠于法律、公正廉洁执行公务和恪尽职守等;而公务员诚信 的具体要求,包括严禁在公务活动中送、受礼品;限制公职以外的活动;不得利用公职牟取 私利、假公济私;要保守秘密、申报财产和限制离职人员活动等。
引咎辞职作为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必然结果,在我国有助于对权力的监督。 引咎辞职制度的确立应首先明确引咎辞职的主体、原因、对象、程序四个构成要素。然而, 引咎辞职应首先纳入道德范畴,通过立法进行调整,是一种制度错位。目前,在引咎辞职的 法律实践中存在着有悖宪法原则和制度的问题,引咎辞职能够有效运行,依赖于良好的宪法 和法律环境。
叙述了中国国际法的发生背景,将中国国际法的发展分为译介期(1839年-1900年);形成期(1900年—1930年代);发展期(1930年代—1949年);以国际私法为例的顿挫期(1949年一1978年)四个阶段进行阐述,最后重点讨论了国际私法学的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了俄罗斯国际私法冲突规范在形式上的新发展,着重分析了其在实质上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明确了居住地是俄罗斯国际私法冲突规范的连接点;主张法人国籍国法是法人属人法的内核;法律行为构成涉外之债冲突规范立法的“纬线”;涉外性—涉外性三标志理论被赋予鲜明的实践价值;最后反思了俄罗斯国际私法冲突规范立法的不足之处。
关于条约在国内适用效力的理论,中外法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元论与二元论;在民商事审判中适用的立法实践方式为直接适用于间接适用。本文以美国法院、德国法院、法国法院、日本法院等为例,探讨了外国法院在民商事审判中适用条约的实践活动,最后,叙述了中国关于条约适用的立法实践及在中国民商事审判中的适用情况。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收到合格通知后,会及时移除相关侵权内容,这是通知移除制度有效实施的预设前提.然而,经验事实表明,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收到通知后往往并没有积极移除侵权内容.这导致了通知移除制度未能如立法者所预期般有效抑制网络侵权的发生.通知移除制度有限性现象的发生,直接原因在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权衡守法和违法的成本收益后,往往选择了宁可违法,也不愿移除侵权内容;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
在编辑出版中将作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公开与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信息保护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本文主要是对目前编辑出版对个人信息著录情况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介绍作者个人信息的作用以及编辑出版中信息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矛盾,重点阐述如何平衡编辑出版中信息公开与作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对编辑出版中信息公开与作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信息网络传播权解释》第五条对网页快照行为侵权及免除责任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实质性替代"以及"不影响相关作品的正常使用,且未不合理损害权利人对该作品的合法权益"成为关键.本文认为网页快照构成实质性替代是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判断的要件,现阶段网页快照并未影响相关作品的正常使用,虽然损害了权利人的部分利益,但并未达到不合理地程度,因此,网页快照行为不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
计算机软件跨境交易产生的收入一般被认为是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各国一般参考OECD税收协定范本的第十二条签订税收协定,对软件特许权使用费征税.但是,国际贸易实践中对此费用性质的认定尚存在诸多争议.根据支付费用的不同目的,软件交易费用有时也符合营业收入的构成要件,适用OECD税收协定范本的第七条.因特许权使用费和营业收入的计税基础不同,如果不能解决费用性质认定的问题,就有可能引发滥用税收协定的避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