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宣威晚二叠世煤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来源 :1st International Palaeogeography Conference(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X射线荧光(XRF)等方法研究了云南宣威地区宣威组灰分小于50%的煤层样品的煤质特征、矿物组成、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宣威地区晚二叠世煤具有特低全水分、中高灰分、低中挥发分和特低硫分等特征,总体属中煤级烟煤;宣威煤中的矿物以石英为主,还有少量的粘土矿物、黄铁矿、方解石等;与黔西晚二叠世、中国和美国三个标准相比,肺癌高发村所使用的雁塘煤中有17种微量元素富集,富集元素种类多于非高发区煤矿;根据微量元素同灰分、常量元素的相关性,将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分为4种:铝硅酸盐结合态(Ba、Be、Cr、Cu、Ga、Hf、Li、Nb、Rb、Sc、Ta、Th、Tl、U、V、Zr)、碳酸盐态(Cd、Sr、W)、硫化物结合态(Co、Cs、Ni、Pb)和磷酸盐结合态(Be、Nb、Ga、Sr、Ta、Th、U)。
其他文献
右江盆地广泛分布深水台盆相沉积,本文对上泥盆统榴江组、下石炭统鹿寨组及中下二叠统四大寨组和他披组硅质岩进行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研究.其中,榴江组和鹿寨组硅质岩常具有高Al/(Al+Fe+Mn)值(0.38 ~ 0.94),为非热液成因.硅质岩常具有中等Ce负异常以及相对PAAS更高的Y/Ho值,表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右江盆地已经演化为开阔的裂谷盆地.紫云四大寨组硅质岩常具有较高的Al/(Al+
树木生长有向光性(phototropism)特征,是中学教材的常识。我国特种兵的"不使用指南针定位"特技,就是合理运用了树干"南大北小"原理。古地磁学者研究认为中生代以来华北板块发生过大幅度旋转。本文通过现生树桩和侏罗纪原位直立硅化木的向光性方向比较,开展跨学科式相互验证。根据北京、武汉、云南部分现生树桩的年轮形态观察,发现平原区树木年轮最粗大(向光性)的方向为SSW210°±5°。北疆东准噶尔将
印度库奇褐煤矿沉积在地层上隶属于Naredi组,时代上属于早始新世.位于Panandhro(N 23°42′;E68°46′)的一个更老的煤矿以及一个位于Matanomadh(N 23°30′;E 68°57′)新挖掘的煤矿,其褐煤时代的上限则更早,而下限可能延伸至晚卢特台阶.褐煤的形成时代对应于中始新世(即缩略形式MECO)的变暖事件,代表了开始变暖时的湿润气候条件.之前的孢粉学研究已经表明其主
泥盆纪末期至石炭纪早期,钙质有孔虫含量丰富且分布广泛。总体而言,含量丰富、分布广泛、种类更替快的特点使得这些有孔虫在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地层表上必不可少。钙质有孔虫的分布模式主要取决于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例如:种群规模、分散性、洋流和温度,以及在时空分布模式解释中不常考虑的基底等。本文研究编译了钙质有孔虫的系列资料,包括华南地区斯特隆阶(泥盆纪末期)至谢尔普霍夫阶(石炭纪早期)重点层位最新研究整
海洋酸化作为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的诱发因素之一,是当前研究数据与理论匹配性的一个好例子.许多学者均正在探讨海洋pH值在现代有所下降的事实,用以研究海洋酸化作用是二叠纪大绝灭事件的组成过程这一理论的可能性.现代海洋的pH值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下降了约0.1个pH单位,与人类活动时期的CO2浓度上升的程度相关.而在二叠纪末期有一次大的火山喷发,这必然会将大量的CO2注入到晚二叠的大气—海洋系统中,并可能导
印度西海岸坎贝湾现代高盐沿海平原在其硅质碎屑沉积物基底上发育大量的微生物席.本文选取一带沿海平原来探讨潮间带和潮上带硅质碎屑沉积物中席相关构造(MRS)的分布规律.微生物席的生长、物理破坏和分解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席相关构造.从潮间带下部到潮上带上部,席相关构造逐渐增多,其类型也发生相应地变化.在潮间带下部,随处可见皱纹构造、筛孔构造、斑状波痕;而在潮间带上部,由于微生物席所受的水流作用减弱,并且遭
基于实际测试资料,统计分析了奈曼凹陷奈1区块22口井地层水的水型、矿化度及特征系数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研究区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的保存及分布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地层水是以阴阳离子分别为HCO3-和(Na-+K-)为主的NaHCO3型水,地层水矿化度低(平均为8.50g/L).研究区地层水矿化度主要受控于断层的分布,靠近断层附近的油气井中地层水矿化度明显高于远离断层的油气井;纵向上
早白垩世时期是我国重要的聚煤期,在此时期松辽盆地东缘发育了一系列的陆相断陷含煤盆地。运用钻孔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含煤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在区域内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冲刷面,垂相上沉积相序转换面3种层序界面类型,6个层序界面和5个三级层序。层序Ⅰ发育在断陷盆地的初始断陷期,相当于火石岭组。层序Ⅱ和层序Ⅲ发育于盆地的稳定断陷期,分别相当于沙河子组的Ⅰ段和
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沉积岩。对煤的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煤的勘探和煤的利用。含煤岩系沉积学的研究历史可以分为旋回层理论阶段、沉积模式理论阶段及层序地层学研究阶段。旋回层理论注重含煤岩系重复性出现的岩性单元的描述和机理解释,并被用于煤和含煤岩系的对比。沉积模式理论是建立在古代沉积与现代沉积体系进行类比的基础上,各类沉积模式已经被广泛用于煤田勘探。过去数十年间出现的层序地
非常规油气领域是目前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热点领域,也是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向,非常规油气的成藏研究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非常规油气储层特征、地下动力场分析和典型实例,开展了非常规油气成藏动力学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通过储集层孔喉系统中油气所受驱动力的分析,非常规油气在储集层中主要受浮力、毛细管力、重力和异常压力(包括不均衡压实、生烃增压、黏土矿物脱水增压和水热增压)等作用力。根据孔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