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方法刍议——以陕北地区为例

来源 :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54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旱作农业是西北地区空间分布广泛、种植比例最为庞大的农业生产形式,对其所涵盖的广大农村进行规划建没方法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旱作农业地区的代表区域陕北为例,从其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旱作农业生产都对陕北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从农村社会发展系统高度出发,将物质实体的建没自觉与农业生产、村落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性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今后相关农村环境建设发展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日本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形成/规划史分委员会继“城市形成/规划史公开研究会”之后,在对日本各城市的事例进行比较研讨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有关城市形成和规划的空间体系
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商业资本的推动力量,使得中国城市的发展日益同质化.对此,文章提出了地域性、大众化、动态性、拼贴性的中国城市发展对策.
本文认为,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内涵应由"自然"、"保护"、"融入"、"和谐"四个方面组成,文章从森林原则即依附自然生态是人的基本属性、人与自然生态不是对立的关系、把人与自然
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地位与价值的分析,探讨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继承和发展关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新农村规划设计阶段如何保护和传承关中地域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村落是人类最古老的聚居形式,村落形态及民居在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十年来,受外来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冲击,许多古村落开始衰退,但山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政策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多少自然灾害,取得了蓬勃发展。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城市化进程
滇西北高原的摩梭人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特征吸引了众多研究者,而摩梭人的聚落是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旨在探讨摩梭人的聚落形态,通过聚
本文通过对麻城柏子塔现状勘察测绘,简述了柏子塔的历史沿革、平面布局、建筑结构、艺术造型,复原研究等.柏子塔建于唐德宗年间(180~805),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塔平面六角,
位于青海省乐都县瞿昙乡的瞿昙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廷式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丰富的彩画、碑刻、石雕等文物而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从文化价值方面浅谈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