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氮化+后氧化复合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来源 :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wo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丰东热处理公司研发的软氮化+后氧化复合处理技术(FD-NCO)可以使机械零部件同时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和耐蚀性能,FD-NCO复合渗层是由十余微米厚的白亮层(ε相)和1~2微米厚的Fe3O4膜构成.试验结果表明,经过FD-NCO复合处理后的工件盐雾试验最高可达1200小时,处理过程无污染,完全可以取代污染严重的QPQ技术.
其他文献
通过热模拟实验和盐浴淬火处理,研究了中碳钢盘条奥氏体化后在300℃等温盐浴淬火时的组织演变规律及相应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300℃等温盐浴淬火,形成下贝氏体,相变孕育期约为100s,相变完成时间约为3000s.随着等温时间延长,材料抗拉强度缓慢降低,而面缩率不断增加,等温3000s后,材料抗拉强度保持在1800MPa以上,面缩率可达到50%.组织分析结果显示,下贝氏体由针状铁素体和纳米级条状
长期以来,45钢制摩托车曲柄轴颈部位高频感应加热淬火冷却一直延用NaCl盐水溶液,对零件、淬火装置和周围机械加工设备锈蚀严重.经过试验与分析,采用HSLY环保型类盐水溶性淬火介质替代了NaCl盐水溶液.结果表明,与原淬火介质相比,对零件采用一定浓度的HSLY介质淬火冷却不仅能够满足该产品的技术要求,而且还具有良好的防锈性能.同时,讨论了影响零件高频感应淬火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并简要介绍了HSLY环
贝/马复相钢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轨道交通、机械工程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前期研究表明,贝/马复相钢相对于传统的马氏体高强钢对夹杂物的敏感性较低,显微组织成为影响其超高周疲劳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新型的BQ&P工艺在贝/马复相钢中获得了贝氏体、马氏体和膜状残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并研究了各相组织对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规律,特别是残余奥氏体的作用.研究表明,经过BQ&P处理的贝/马复相钢超高
通过对0.42C-2.0Mn-1.7Si-0.4Cr贝/马复相钢进行BQ&P(bainite-based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BQ&P)工艺热处理,首先控制不同的贝氏体转变温度,将实验钢分别在300、320、340和360℃保温15min,之后淬火到150℃后,然后再加热至360℃保温45min进行分配处理(试样分别简称为BQP300、BQP320、BQP340和
随着汽车碰撞安全等级和尾气排放标准的日趋严厉,超高强钢在汽车白车身制造中应用的范围将快速增加.以22MnB5为代表的现有热成型钢因其较低的塑性和韧性使得其吸收撞击能量的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其作为汽车安全件承受更大撞击能量的更高要求,也限制了其在汽车结构件中的应用.具有高强度、良好塑韧性的新一代热成型钢可参照Q&P钢的化学成分,对现有热成型钢化学成分进行微调,并在成型-淬火一体化工艺中引入碳配分工艺,
本文采用罩式退火与连续式退火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IF钢中FeTiP的析出行为规律.罩式退火中退火温度设定为700℃,保温13h,缓冷温度为550℃.连续式退火中退火温度设定为810℃,保温180s,冷却速度为5℃/s.通过透射电镜分析了两种工艺下FeTiP的析出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在700℃罩式退火下,FeTiP与TiC单独析出,TiC尺寸为30nm,FeTiP尺寸在50-100nm之间.FeTi
通过对企业生产的303Cu奥氏体不锈钢丝模压后销钉的微观组织、模压开裂缺陷及夹杂物进行观察,分析模压变形后端部开裂的成因;测量模压之前钢丝试样在不同退火工艺参数下的晶粒尺寸,优化退火工艺.结果表明:销钉端部金相组织基体为奥氏体,同时有部分铁素体相,模压变形过程中,非自由表面即难变形区产生应力集中成为裂纹源区,微裂纹沿着模压方向扩展发生脆性开裂,裂纹宽度约为8~10μm.EDS分析表明,开裂区域存在
针对传统气雾化-热等静压粉末高速钢制备工艺存在的流程长、设备昂贵、能耗大、污染重、材料利用率低等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球磨混合粉和真空活化烧结技术制备高性能近净成形粉末冶金高速钢的新型工艺,命名为DFT法.以高性能含钴AISI M3∶2粉末高速钢为基础成分进行研究,阐明DFT法的适用性和优、劣势.研究发现经过近净成形和活化烧结之后,样品的致密度可达99.4%以上,密度8.08g/cm3,且断口形貌表现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硬化处理可以在不降低耐蚀性能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其表面硬度.本文采用离子轰击去除不锈钢表面钝化膜并活化表面,然后用氢和乙炔混合气体在不同的温度下对AISI316L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低温气体渗碳处理,利用显微硬度计、光学显微镜、XRD以及电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了渗碳温度对不锈钢渗碳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渗碳温度显著影响AISI316L奥氏体不锈钢的组织结构与性能.渗碳温度
采用气体渗N、淬火+气体渗N(Q+N)及气体渗N+淬火(N+Q)复合处理技术对GCr15进行表面强化.经过渗N、Q+N处理后,表层形成的化合物层厚度基本相同,约40μm,但是Q+N处理试样化合物层相对致密,其原因为经过淬火处理,试样组织细化,晶界增多,有利于N原子的扩散,易于形成氮化物.相比而言,经过N+Q复合处理后,表层化合物层消失,且表层出现孔隙;渗N后进行淬火处理,表层氮化物层受热分解,N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