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奏议的进谏艺术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奏议是我国古代臣下上奏君王文书的通称,议论的内容多为朝政大事,属于公牍文体.在封建社会,臣下进谏言出法随的皇帝,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一句谏言,数行文字,若称皇帝心意,龙颜大悦,可以起到拾遗补阙、匡时救弊的作用;若触"逆鳞",则有可能丢官、被杀.如何让唯我独尊的皇帝对自己所进谏内容有所采纳,又要把上书的风险降到最小程度,是进谏者伤脑筋的事,也是汉代总结进谏理论,讲究进谏艺术的原因。 分析了汉代对进谏的理论的分类,着重介绍了汉代奏议的讽谏艺术。讽谏艺术具有关心个人,曲折尽情、隐喻明理,旁敲侧击、随机应变,煞费苦心、侧面迁回,借古讽今、借题发挥,绵里藏针、理直气壮,起死回生、逆向思维,技高一筹的特征。汉代奏议作者的逆向思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新论证。二是新观点。 汉代去今已近两千年,其奏议灵活机智的进谏艺术,仍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首先,从信息传播方面看,在封建社会,进谏者要采用某些异乎寻常的劝说方式,才能奏效,这说明下对上的传播途径并不通畅。其次,从谏者方面看,宜采取灵活曲折、委婉含蓄的讽谏。最后,汉代士人在进谏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讽谏艺术。
其他文献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苏轼自海南北归,(农历)十月间,晚辈友人谢民师到广州与东坡相见,并出示所作诗文请东坡指教.十一月间,东坡到了峡山寺,回信给谢民师,答复他有关文章写作的观念和方法.
黄庭坚(1045-1105)不仅是江西诗派领袖、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而且是优秀的散文家和古代散文理论的探索者.黄庭坚散文为北宋后期散文创作的优秀代表.现存最早的宋人编选本朝文集总集《宋文选》,收录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等北宋之文14家.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阶层,是知识阶层和官僚阶层的混合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精英人物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刚强正直,古人又称之为“骨鲠”,这样的大臣又称做“骨鲠之臣”。汉高祖刘邦能够从一介亭长成为开国皇帝,虚心纳谏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其大臣萧何、张良、陈平等人,也能够坦诚相待,畅所欲言。时至东汉,光武帝刘秀亦褒奖正直,崇尚骨鲤。至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吏治腐败,官场黑暗。第二
本文首先分析了六朝地记兴盛之原因,汉末魏晋社会动荡,国家大一统的盛况不再,地方势力及地区观念增强,各地士人纷纷夸耀家乡地理、人物之美。除矜夸家乡之地域意识的推动外,魏晋南北朝地志的兴盛,也与当时学风的变化有所关联。魏晋南北朝地志的兴盛,还与这个极为动荡的时期,人们频繁迁徙流动,形成地理大交流的局面有关,因而社会上必然存在对此类书籍的需求。此外,佛教及道教文化的繁荣以及隐逸风气的盛行也推动了本时期地
有宋一代抗金名臣李弥逊(1089-1153),字似之,自号筠溪直隐、筠溪子,谥忠肃,连江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以上舍魁登第,累官户部侍郎.以争和议,忤秦桧,乞归.绍兴九年(1139)二月以徽酞阁直学士出知筠州,改知漳州,绍兴十年十二月归隐连江西山以终.拙文拟就李弥逊《摘溪集》中之散文为中心,考察其在闽之宦迹,以求教于大方之家。分析了其在漳宦迹,列举了移州学复旧址并扩建以及抵御“寇攘”事件。
早在先秦诸子之前或同时,中国的经典阐释活动就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程,覆盖了诗学、史学、易学甚至实践科学等诸多方面,且取得了显著成就.先秦诸子经典阐释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墨子》经说四篇、《韩非子》之《储说》、《说林》为主体的“经说体”;一类是以《管子解》四篇、《宙合》、《心术上》以及《韩非子》之《解老》、《喻老》为主体的“经解体”。本文对“经解体”做了详细说明。《管子解》即《形势解》、《立政·九
战国世事迍遭,兵燹频仍,堪称中国社会之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然此期间百家争鸣,文章辈出,亦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学遗产.章学诚云:"后世之文体,皆备于战国."说体与赋体无疑都是其中之重要者.本文从先秦文献中的"有说乎"一词入手,对战国说体的文体特征及其对后世赋体的影响作一尝试性探寻,并对宋玉赋于说体向大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简要评述.
《中庸》既是儒学的经典之一,又是先秦诸子说理散文中的重要一篇.它以辑录孔子言论加专题论述的形式,集中而深刻地阐发儒家有关"中庸"的思想.因此,《中庸》既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最集中体现,又是先秦说理散文由语录体向专题论文体转折演变的标志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与思想史意义.
《庄子》对汉赋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其中包含了汉散体赋和汉抒情赋.当然,二者接受《庄子》影响的具体情态是不同的.如果说,《庄子》赋予了汉散体大赋以独特的空间感的话,那么,对于汉代抒情赋,《庄子》赋予了它以独特的时间感.而后者,突出地表现在汉人对"士不遇"的感触和对人生痛苦的消解意识中.
本文论述了汉初庄学接受的类型与特点。具体分析了“挫折型”接受者贾谊与“放浪型”接受者东方朔。贾谊因为仕途的挫折而汲取了一些庄子哲学的主张,庄学思想暂时缓解了他的生死优虑,暂且缓和了他的心灵创痛,使其浓重的挫折感一时得以忘却。东方朔对庄学的承继更多地表现在处世态度和人生行为中。概括地说,西汉初期的庄学接受具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接受者生活经历复杂特殊。贾谊少年得志,一再升迁摧用,二十余岁即有轻取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