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讨自然四倍体泥鳅的起源及形成机制,对成熟的卵母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观察。结果表明,四倍体泥鳅中无论雌、雄均发现0-6个四价染色体和38-50个二价染色体。四价染色体数个体间无差异,而个体内不同细胞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精巢中观察到由于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形成的高倍数体,和由于分裂异常形成的非整倍体。同时,在四倍体中,2个二价染色体的端部观察到FISH信号和CMA3阳
【机 构】
: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自然四倍体泥鳅的起源及形成机制,对成熟的卵母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观察。结果表明,四倍体泥鳅中无论雌、雄均发现0-6个四价染色体和38-50个二价染色体。四价染色体数个体间无差异,而个体内不同细胞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精巢中观察到由于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形成的高倍数体,和由于分裂异常形成的非整倍体。同时,在四倍体中,2个二价染色体的端部观察到FISH信号和CMA3阳性部位,而这些在四价染色体上没有观察到。从上述结果可知,我国自然四倍体泥鳅起源于同源四倍体,目前,正在二倍化过程,但二倍化未完全。
其他文献
海藻场是以大型底栖海藻为支持生物而形成的一类独特的近岸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近岸海域海藻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或重建海藻场生态系统,有关海藻场生态系统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海藻生物学研究、以及海藻场恢复或重建生态工程学等研究被广泛关注。本文重点对海藻生物学特性与人工藻场建设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解决目前正在衰退的海藻场资源。
为了确保罗非鱼养殖质量安全,探索健康生态养殖模式,试验组在广西北海开展了低密度放养罗非鱼养殖试验,每亩放养1000尾2cm规格鱼种,利用自然水体的生产力、罗非鱼的杂食性,在养殖前期不投喂饲料,只摄食天然饵料生长以降低罗非鱼养殖成本。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降低池塘放养密度,初期减少饲料投喂量,同样可以达到高产高效的养殖效果,同时能有效减少病害发生,实现罗非鱼绿色生态养殖。
对人工养殖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的性比及性腺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成的日本鳗鲡在形态上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可以根据外形区分雌雄。精养池养殖的鳗鱼雄性比例高于土池养殖的鳗鱼。在养殖群体中,随着体重的增加,雄鱼比例逐渐下降,体重高于800 g的日本鳗鲡全部为雌鱼。淡水中人工养殖的日本鳗鲡的性腺最多只能发育到Ⅱ期。土池养殖的日本鳗鲡的成熟系数大于精养池养殖的日本鳗鲡。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俗称花蛤、蚬子、蛤蜊。隶属于双壳类帘蛤目帘蛤科蛤仔属。菲律宾蛤仔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海区,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被誉为我国传统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海洋贝类遗传学研究领域中,微卫星标记技术因其准确快速、通用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种群分化研究,种质鉴定及生态学等研究方面。
研究不同蛋白水平(34%、38%、42%)对16个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表明,家系F3在三个蛋白组的SGR均具显著性差异(P<0.05),F5、F8、F9的34%与42%组的SGR具显著差异(P<0.05),F6、F10、F15、F17的34%与38%、42%组的SGR具显著差异(P<0.05),F11的42%与34%、38%的SGR具显著差异(P<0.05),其它家系的SGR在不同蛋白
本文首次介绍了利用回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在海带栽培品种遗传改良的工作.利用"荣福"海带与其母本"福建"种群进行回交育种,利用TRAP分子标记将回交F2群体划分为"偏荣福"和"偏福建"2个群体,选择"偏荣福"群体作为留种群进行繁育,并将其命名为"三海"海带.回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小群体选择育种相结合,加快了性状遗传稳定性,经过连续3代的选育,"三海"海带的平均叶长达到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