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师承教育的精髓,培养中医临床型研究生

来源 :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XUE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中医教育均以师承教育为特色,也就是师傅带徒弟,徒弟象师傅这样代代相传。由于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医也象西医一样办起学校,现在的中医医师均以科班出身为正统而自豪。师承教育方式渐渐为人所忽视,为人们所瞧不起。尽管中医高等院校为中医培养了大批的中医学士、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但是中医学的影响还是比不上西医,传统的中医逐渐被中西医“结合”所代替。中医在人民卫生事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尽管近年也提倡名中医的“带徒”,但是往往容易留于形式,最后师、徒皆大欢喜,个个名利双收,“虚”的往往比“实”的多。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方面内容:1、中医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铁杆中医;2、学制、招生对象应有别于普通研究生体制;3、导师应采用导师组制;4、围绕中医经典著作为主的教学;5、学位论文应该是纯中医的;6、就业及晋升职称给予优惠。
其他文献
《汉书·艺方志·方技略》(以下称《汉志》)著录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这是对医学典籍的最早著录.《汉志》所著录的书籍,是在西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所以,其所著录的医经、经方之书,俱是西汉以前存世的医籍.要了解这些医书整理和著录的情况,应先了解刘向等校书的方法.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学科学家李时珍的传世之作,是我国古代著作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本文介绍了该书的成书出版及影响成就.当我们捧着这部洋洋越百万言的医学巨著,徜徉于医药知识的海洋之中,对作者献身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和横溢满腹的才华产生肃然起敬的心情之时,作者为这部书成书而付出的辛劳、著述的艰苦、出版的困难等情形也会一鼓脑地从书中的字里行间迸发出来,一下子又把我们带回到400多年前
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出:头为诸阳之会,若清阳不升,邪气相乘,易致头痛.本证有内伤、外感之异.邪气既有外来,亦有内生,"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与气相搏,脉满而痛".其"种种变证,所在多有,务在详辨精细",并备列辨治之法."俾学者触目洞然".
《本草纲目》"《药对》岁物药品"下有李氏关于《雷公药对》所用历法的推论."《药对》岁物药品"内容为:"立冬之日,菊、卷柏先生,……立春之日,木兰、射干先生,……立夏之日,蜚蠊先生,……夏至之日,豕首、茱萸先生,……立秋之日,白芷、防风先生,……"此节文字,《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已有引用,言其出于《药对》一书.李时珍认为是上古遗文.其谓:"此亦《素问》岁物之意,出上古《雷公药对》中,而义不传尔.按杨慎
柏子仁,味辛、甘,气香性平.《神农本草经》谓其有"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现代对柏子仁研究甚少,甚至于有许多中药药理学专著都未收集此药.笔者经廿年的临床观察,用柏子仁为主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尤其对老年病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56年6月影印出版了宋东轩居士撰《卫济宝书》.对于这本书,笔者阅读和思考了40余年,心中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对该书"内容简介"所滋生的疑窦;二是对该书版本演变痕迹的探讨.兹分述于下.
历史上研究《内经》的群体主要有两大类:校勘训诂家类和医学注释家类.《内经》研究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校诂派"与"注释派"两种不同的治学风格倾向,这与中国古代的大学术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汉学长于训诂,宋学长于义理.长于训诂者,常常注重经典字义的正确解释,对经典施以客观的理解;长于义理者,却是注意经典字义的同时,更多地注重从文章整体上来把握圣贤的精神,将经典加以主观的(哲学化的)理解.
中医学将人的固有寿命称为"天年"."禀赋"又称"禀受",是指人体承受先天给予的天生资质,它造就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固有的生理特征,以及不同致病因子的抵抗力或易感性,本文对"天年"与"禀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眼科围手术期的治疗用药近年来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眼科工作者的重视,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在眼科围手术期使用中医药治疗,对促进手术伤口的愈合,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产生,防止术后病情复发,提高术后患者视功能等,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笔者在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十分注重中医药在眼科围手术期的使用,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现进行了介绍。
刘崇晏先生(1928年)是浙江余姚人士,出生中医眼科世家,幼承庭训,195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眼科专业,后悬壶海上40余年,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本文介绍了刘崇晏先生的治学特点和诊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