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丛生芽增殖条件优化

来源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an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湿地松丛生芽增殖条件作了进一步的改良和优化。研究了卡拉胶、pH值、光照和赤霉素、抗坏血酸等附加物质对湿地松丛生芽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殖培养基中不同的卡拉胶用量、酸碱度、添加物质和培养室的光照强度均对湿地松丛生芽的增殖有较大影响。当卡拉胶为7g,L、pH值为5.8~6.0、光照强度为2000~3000Lx时有利于湿地松丛生芽的增殖和生长;培养基中添加抗坏血酸0.05g/L能有效抑制湿地松丛生芽增殖过程中褐化物质的产生,而赤霉素的添加则不利于湿地松丛生芽的增殖和生长。在改良的增殖培养基中,从生芽增殖倍数最高可达4.55,丛生芽可增殖到第七代。
其他文献
通过对塔里木河中游地区输水堤防修建后有生态闸和无生态闸断面地下水位、水质和生态变化监测,结果发现:有生态闸断面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都保持在理想范围内;而无生态闸断面的地下水埋深持续下降,地下水水质变化呈恶化趋势。由于生态对环境变化的迟滞性特点,有无生态闸断面的植被盖度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分化,但由于沙子河断面地下水埋深的增加,一些草本植物逐渐消亡,而乌斯满断面物种则无变化。监测资料显示,虽然通过生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定量研究土壤非饱和带水分运动以及溶质运移的先决条件,其空间异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此类定量研究的精确度,但以往几乎没有开展森林坡面土壤水分特征异质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坡面机械布点采样(水平距离10m,顺坡方向20m,共19个采样点),每个采样剖面分0-20cm、20-40cm、40-60cm三层,每层重复2个采样,采样带会室内用压力模仪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采用Van-Genu
本项研究是通过对我国黄土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并在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平台松散耦合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电算模拟;运用DEM提供的地形特征的功能,进行了流域土壤侵蚀量模型的运算。经过对具体黄土区流域—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小流域的应用,并依据径流小区观测结果以及建立的该地区土壤侵蚀量回归方程模型,证实该模型系统是可靠的,可以用于黄土区流域的土壤侵蚀量的模拟运算。
为了探讨大尺度生态交错带鸟类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作者于2004年7-8月至2005年夏季7-8月,以交错带植被生态梯度变化为主线,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夏季鸟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草原交错带同两侧相邻的森林带和草原带相比,具有最高的鸟类物种数平均值和密度平均值,物种丰度和多度相对较高,体现了交错区的边缘效应。
本文采用松材线虫SCAR标记检测方法与实时PCR检测方法对7个线虫未知样品以及1个松材线虫样品、1个拟松材线虫样品和1个大核滑刃线虫样本进行检测,同时对7个线虫未知样品进行形态鉴定。形态鉴定结果表明:7个未知线虫样品中,2、4、7号样品为松材线虫样品,3号样品中除松材线虫外还含有其他线虫。1、5、6等3个样品不含松材线虫;SCAR标记检测结果为:2、3、4、7等4个样品与8号松材线虫样品出现了一条
细菌NFU-3是一种新发现的对松材线虫具有较高杀线活性的细菌,本试验比较了细菌NFU-3培养液、滤液以及含菌体清水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发现细菌菌体本身对松材线虫并无杀线活性,杀线活性物质存在于细菌的培养滤液中;1/10浓度滤液5h线虫死亡率为14.3%,1/4浓度滤液5h线虫死亡率为18%,1/2浓度滤液5b线虫死亡率为30%,原滤液为75%,原菌液达到96.8%。在24h后5种处理死亡率均达到
本文记述了从江苏省溧阳县和仪征县的感染松材线虫病松树上分离的两个新种:李传道长尾线虫(Seinuralichuandaoin.sp.)和吴小芹长尾线虫(Seinura wuxiaoqinaen.sp.)。李传道长尾线虫的主要鉴别特征为:虫体相对较长,雌雄体长分别为810-1146μm和865-1068 μm:口针长16-20 μm,无基部球,但口针基部有时稍膨大;生殖细胞(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在生
在危害森林的诸因子中火灾是一种最具破坏性的因素,森林火灾直接危害林木、土壤、微生物和野生动物。在森林防火实践中可根据森林火险程度的高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扑救措施。因此,研究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对于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减少森林火灾损失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根据我国目前在划分森林火灾大小和损失严重程度的等级标准,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中的聚类分析方法优化数据,并根据多元回归理论按春秋季节分别建立了不同
通过6株外生菌根真菌对895杨进行人工接种试验,研究了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劣味乳菇(Lactarius insulsus); 紫金蜡蘑(L.aemthystea);华美牛肝菌(B.edulis);2 株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tinctorius 代号Pt1、Pc2)对杨扦插苗苗高、地径、根鲜重、植株鲜重、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硝态氮、叶绿素荧光动
侵染性病害是造成的果实烂果主要原因。造成采后病害的病原菌多是在采前通过果皮或者微伤口潜伏侵染至果实内部,在采收后贮藏期发病。在病原菌与果实互作过程中病原菌有自身的侵染机制,果实也具有抗病机制。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天然物质、拮抗菌都能够诱导果实的抗病性。本文详细阐述了果实采后病害的潜伏侵染机理及发病途径和控制采后病害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