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对黄花蒿生长及其药效成分的影响

来源 :第15届中国农业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uylu2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丛枝菌根(AM)真菌可促进寄主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并且影响寄主植物次生代谢.本文通过盆栽接种实验,研究AM真菌对药用植物黄花蒿生长、营养吸收以及药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供试AM真菌增加了黄花蒿对N、P、K的吸收、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茎粗和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重,尤其以Glomus mosseae接种的促进作用最强;AM真菌提高了黄花蒿青蒿素含量,接种G mosseae的植株茎、小枝和叶中青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2.8%、15.2%和19.6%;接种G versiforme的分别提高了26.5%、10.1%和14.9%.接种Gmosseae和G G.versiforme使黄花蒿地上部挥发油收油率分别比未接种对照提高45%和25%,同时,接种使黄花蒿挥发油的成分发生变化,其中出现了蒎烯、喇叭茶醇、藿香烷和亚麻酸四种对照中没有的化合物.
其他文献
通过棉花和豆科作物、蔬菜间作研究间作对棉花纤维品质和作物养分利用的影响,为新疆棉花为主的间作体系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花生、大豆、鹰嘴豆、洋葱、萝卜、线辣椒与棉花间作及各个作物单作,分析间作对棉花品质和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不同的间作体系对棉纤维的各个品质指标影响都不同,但都没有负影响;相反,与单作相比,棉花与洋葱间作能显著地提高棉花上半部分平均长度,且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棉花与线辣椒、鹰嘴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然而,关于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是抽样效应(Sampling effect)、互补效应(Complementarity)还是种间促进作用(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是种间促进的直接证据和机理研究很少.作者根据国内外
会议
本文以4个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土壤中镉赋存形态量与水稻植株器官中镉的分布量的典型相关性.结果表明:(1)参试的4个水稻品种三个生育期的水稻植株器官Cd含量与其土壤Cd的赋存态量组间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λ1为0.9558-0.9925,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它们的变量构成权重因品种及生育期的不同而有差异性.表明了水稻植株器官中Cd的积累量与其土壤中Cd的赋存态有密切的典型
Soil structure is heterogeneous with cracks or macropores, where bypass flow may lead to applied chemicals avoiding interaction with soil particles or the contaminated area.We investigated the bioreme
当今社会,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明显,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宁夏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城乡收入发展不平衡,城乡投资水平差距等,指出了污染产生的社会经济学原因,提出通过加速城乡一体化,加强城市补偿农村的机制,提出和完善国家的环保政策,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缩短城乡收入差距,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同保护源头生态环境,营造一个
目前养羊业发展速度较快,对羊粪这一有机资源科学地处理与利用也逐渐得到重视。本文作者就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解到,鲜羊粪做沼气发酵原料不次于猪、牛粪的效果;羊粪是一种很好的碳源,通过预处理可作为良好的发酵原料,改变了对羊粪的传统观点;与其他原料相比,羊粪沼气化发酵周期较长,点燃后火焰较好。只要控制好严格的厌氧环境,适宜的发酵温度、料液浓度、pH值等条件,就可以保证羊粪甲烷化发酵
本试验研究以不同基因型水稻为材料,研究了有机肥对镉胁迫下水稻的生长发育和镉积累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水稻的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及各器官的镉含量和积累量有很大差异。施加有机肥,水稻的茎蘖数、每株穗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都显著增加,始穗期显著地提前,提早了水稻的生育期。有机肥显著降低了镉胁迫后Ⅱ优107各器官的镉含量和镉积累量以及镇稻88的叶片和穗中的镉积累量,且Ⅱ优10
Modern rice (Oryza sativa L.) cultivars, especially the large spikelets type rice, often fail to achieve their high yield potential due to poor grain-filling of inferior spikelets (later-flowering spi
2009~2010年连续两年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试验探讨甘蔗//大豆间作模式(1∶1,1∶2)和施氮(N1,300 kg.hm-2;N2,525 kg·hm-2)对甘蔗和大豆生长及其群体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在1.23-2.12之间,经济效益分别高于单作19.43%-71.32%; N1水平下,甘蔗//大豆间作群体经济效益较N2处理平均提高2
2009~2010年连续两年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试验探讨甘蔗//大豆间作模式(1∶1,1∶2)和施氮(300 kg.hm-2,525 kg·hm-2)对甘蔗和大豆地上部干物质产量、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两季甘蔗//大豆间作(1∶1,1∶2)种植模式的植株干物质产量较甘蔗单作均无显著差异,从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