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6例的护理体会

来源 :广东省第五届皮肤性病防治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组SLE患者36例于2003年4月~2004年11月底收治,常规治疗疗效欠佳,采用CTX冲击疗法,及时有效的护理,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文现对其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Hip,DD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发病率为4‰~10‰。不同年龄组脱位情况不同,治疗方法各异。3岁以内通常以保守治疗为主,3岁以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是,既往术式中患儿常需经受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针、取出金属顶盖之痛苦,且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造盖骨块亦易出现吸收、折断等问题。为避免及克服上述不足,从20
本研究通过1995年以来对45例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损伤采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缝合重建屈肘功能术后进行12~108个月长期随访,评价了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缝合屈肘功能重建的临床疗效,观察了手术前后供体神经功能的变化,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确定手术适应证,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几种因素。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缝合是治疗臂丛神经上干型根性撕脱伤重
本研究通过如下实验:大白鼠40只,左侧股动脉后壁和前壁正中各缝合1针作为定点牵引,蘸胶粘接法端-端吻合为实验组,右侧股动脉行常规针线法端一端吻合为对照组,取2只动物两侧股动脉做吻合口耐压实验,探讨了吻合显微细小血管更理想、安全、快捷的方法。定点缝线牵引蘸胶粘接法端-端吻合显微细小血管快速、安全、效果可靠,具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交通车祸伤或其他原因所致小腿软组织缺损、胫腓骨骨折、骨外露,以及钢板、螺钉、髓内针等材料外露,对治疗增加了难度。一百多年来,皮瓣的发明、皮瓣新的供区及新型皮瓣的不断出现及其在临床的运用,为解决小腿软组织缺损这一传统难题开辟了新途径。某科自2000-2004年收治了25例小腿软组织缺损及骨外露病人别采用皮片移植、带蒂皮瓣及肌皮瓣带蒂转移、皮瓣及肌皮瓣游离移植等方法覆盖了外露的骨面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各类髋部疾患时,对于髋臼解剖结构正常的患者来说,手术技术操作相对简单。而对于髋关节中心位置发生改变,甚至髋臼消失的患者而言,术前髋臼假体位置的正确设计及术中髋臼杯假体安放于正确的解剖位置,对于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尤显重要。2002年1月至2005年5月,某科对34例(38髋)接受全髋人工关节置换的髋臼变异的各类髋关节疾病进行术前设计,取得较满意疗效。
本文通过比较68例微创全髋置换与常规人工全髋置换在切口长度、失血量、早期活动、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Harris评分等方面的不同,初步探讨微创人工全髋置换术的优越性。发现微创全髋置换在除手术时间和Harris评分外,上述其他方面均优于常规全髋置换,且对手术效果无影响。微创全髋置换侵袭小、生理干扰少,是安全可靠的人工全髋置换手术。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髋部损伤,以老年人多见。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可彻底解决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方法,并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常规的髋关节置换术,无论是前侧、外侧、后侧入路,均存在手术切口长,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疤痕影响美观等不足。在不影响关节置换效果的前提下,切口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疤痕少而美观是关节外科医生所追求的目标,随着微创技
大约80%的人群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会经历下腰痛。通常考虑它与腰神经根压迫有关,但MRI或CT经常发现并没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神经根受压。近来的研究已经发现腰椎间盘突出不是引起下腰痛的通常原因,由纤维环撕裂引起的椎间盘源性疼痛才是慢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了炎症反应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了巨噬细胞的组织学分布和特征,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椎间盘的表达。
生殖器疱疹主要由HSV2感染引起,由于该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尤其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亚临床带毒者,临床漏诊率甚高。目前,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SV2型特异性抗体,可以帮助了解该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为了解性病门诊HSV2感染者就诊时的临床初诊情况。本文对2005年7月至2006年2月就诊于本站性病门诊的患者进行HSV2-IgG检测及临床初诊资料分析。
目的:研究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沙眼衣原体流行基因型分布和不同人群间感染的差异。方法:巢式PCR扩增沙眼衣原体omp1基因VS1-VS2序列,寡核苷酸芯片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66株沙眼衣原体感染标本中,通过基因分型共检出182株菌。包括9个基因型,总体优势流行型为E型(27.5%)、F型(22.0%)、D型(14.3%)、J型(15.0%)和H型(8.8%)。113例性病门诊病人中,以F(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