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在海洋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ning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先进的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对海洋工程地质信息的采集、计算和分析,将其运用于黄河口工程地质的开发与建设中,将黄河口海区的海底地形、地貌等数据统一组织和管理,形成了海底信息的一体化管理,为海上工程建设的安全提供辅助决策分析服务。
其他文献
为了揭示羊八井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以及羊八井地热站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情况,本文利用从2006年10月22日到2010年2月28口期间的16景ASAR数据进行PSInSAR处理,得到了该地区年平均沉降速率,并对所采用的时序分析方法进行了概述。同时指出羊八井-当雄盆地存在着缓慢的地壳运动。而羊八井电站附近的大范围的沉降主要是由于人为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
本文概述了宽幅InSAR的基本原理与特点,首次利用干涉图叠加方法分析了覆盖阿尔金断裂带西段( 78°E~85°E )最近5年的27景Envisat ScanSAR数据,通过剔除大气延迟、地形与轨道残余等误差,得到了比条带模式更高空间密度的阿尔金断裂带西段的滑动速率图。
本文以舟曲泥石流灾害为例,将TSAR技术运用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成功获取了泥石流的灾害范围,以及舟曲区域附近滑坡体的形变,并且使用高分辨率光学影像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不同于单纯的用肉眼分析高分辨率光学图像,其可以识别潜在的滑坡体,达到监测预警作用,因此其具有广大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本文在分析大量俯冲板块附近地震数据的基础上,发现苏门答腊岛俯冲板块附近激发的T波,在南印度洋地区传播时会出现T波双峰现象,而该现象不能用传统的P、S波分别单独转换为T波信号而形成的时差来解释。
对多波段DInSAR技术提取墨西哥Baja地震形变场进行了综述,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作为一种主动式遥感手段,具有覆盖范围大、空间分辨率高、全天候、全天时的优点,己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并对此进行了概述。
研究了海水的时变性对利用地震数据计算的海洋内波水平波数能量谱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调查船与反射体同向运动时,观测到的反射体的水平波数较真实值变小,反之则变大。他们指出,反射体移动的速度与观测速度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利用地震数据计算内波谱时,由于反射体移动造成的误差不可忽略。
在浅水域CSEM测量中,尤其是在分析MVO曲线时,空气波信号对探测异常信号产生很大影响,必须消除空气波干扰,恢复有效信息。本文提出几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效的剔除掉观测数据中的空气波,突出海底沉积物中高阻油气藏所产生的有用信号。
2010年,Buffett等对地中海的一段地震剖面处理,估算了海水层内部中尺度涡旋的非均质性参数,并讨论了中尺度涡旋不同部位非均质性的差异,将上述方法引入地震海洋学中。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揭示南海内部的反射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估算了海水层的非均质性参数(自相关长度和赫斯特数)。
介绍了多波束测深各种参数误差产生的来源和对误差进行改正的方式,描述了多波束测深数据的采集过程,较系统的描述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的处理流程,以及绘制海底地形、地貌图的整个过程;总结了多波束侧深是口前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主要手段,通过多波束测深可以得到精确、全覆盖的测深数据,再与其他探测手段相结合,能细致的反映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对海底地形地貌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三个基本模型为基础,即黏性结构模型、岩浆熔融模型和岩浆运移模型。建立三种相应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计算,调整模型参数,以尽量使其结果与实测地球物理数据或地球化学数据相符。三维岩浆运移数值模拟将对现今宏观上所观察到的西南印度洋洋脊特殊地貌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