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长教授治疗下肢水肿经验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暨第四届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yly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淑长教授从事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诊治工作40余年,在周围血管病的各个领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水肿是周围血管病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临床不难辨识,陈淑长认为总的病机为血癖湿阻,活血祛湿为治肿的基本治则,贯穿于各法之中,同时应辨清主次兼症,寒热虚实,综合灵活应用以上治肿六法,临床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其他文献
文章从中药制剂正清风痛宁的功能主治、药理研究及禁忌症入手,着重论述了该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疗效。
风湿病包含病重较多,症候多变,目前中医诊断病名不一,以传统中医的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统概辨证,可达到执简驭繁目的。在风湿病的治疗中,往往各型痹证兼夹合并,辨治时以主要证型用方并结合经方以及后世名医的高效专药配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文章结合支气管淀粉样变、复发性多软骨炎两例风湿病呼吸系统损害疾病病例,就利用金水六君煎加味治疗两例病例的临床经验以及该药的药理研究进行了论述。
本文收集风湿名家陈湘君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SS)处方861张,对其常用处方的药物味数、药量、药物分类等进行初步的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提示陈湘君教授治疗SS的处方总体药味数、药量中等,药物分类以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其归纳出的治疗方法与陈教授长期提倡的酸甘生津法相一致,但清燥救阴、益气生津、活血润燥等方法也为其重要补充。
痛风是一组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疾病。中医认为痛风多由脾肾清浊代谢紊乱,浊毒内伏,复因劳累,暴饮暴食及外感风寒而诱发,属本虚标实之候。虽然根据痛风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痹证”范畴,但它又区别与平常所讲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病,有着自身特点,然而对于痛风的这些特征性症状,却与痰浊因素密切相关。现就从痰浊致痛风的病机、从痰浊论治痛风以及痰浊致痛风的现代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痰浊所致痛风进行
干燥综合征(SS)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多,病情隐匿,容易被忽视,临床上对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症状的SS患者,如对于有乏力、纳差、怕冷、懒言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应该着重检查甲状腺功能和抗甲状腺抗体,以及早发现甲状腺是否受累,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免疫系统疾病病程日久,病情缠绵难愈,SS合并AITD的患者易出现情绪波动,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在目前针对本病诊疗手段比较有限的条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个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役性疾病。此病临床症状变化多端,病程反复迁延,病变部位在全身结缔组织,以关节、皮肤、肾脏等为主要累及组织或器官。属中医“阴阳毒”、“温毒发斑”、“蝴蝶丹”、“鬼脸疮”等的范畴。本文即从中医对此病的病名入手,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治疗、调节免疫中成药的运用等进行了概述。
白塞病(BD,贝赫切特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涉及感染、遗传、环境、免疫异常等因素,病理特征为血管炎,大、中、小、微血管(动、静脉)均可受累,以小静脉受累最为常见,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对各种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帮助本病诊断。对于该病的治疗,仅存在口腔溃疡、皮肤受累时,局部用药,对症治疗。眼炎除局部用药外需加用全身激
文章首先分析了狐惑病与白塞病的关系,提出了白塞病可参照中医学中的狐惑病的治疗方案。进而对狐惑病的中医病机及辩证论治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为白塞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借鉴。
侯玉芬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药治疗中医外科及周围血管病30余年,学术理论与实践经验均较丰富,尤其对中医药治疗周围血管病有独到的见解,对临床指导颇有价值,本文仅就笔者跟师体会,将其辨证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痛症经验试总结整理,以供同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