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研究

来源 :2007年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qiang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民俗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建国以来的人口密度分布,即东西人口密度迥然不同,存在着一条重要的人口分界线,即爱辉-腾冲线,这条线主要受地势、地貌、温度、降水等自然条件制约。其次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且递减迅速;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极端自然环境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快速。形成的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分异,是民俗地理格局的重要科学依据。最后依据灾害系统理论,采用反映人口承灾体的人口密度和反映水旱灾害强度的频数,建立二者的对应关系,编制了水旱风险等级分布地图。研究表明:中国水旱综合灾害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承灾体脆弱性加大,致灾因子危险性增大,水旱灾害的整体风险水平在逐步增大。 本研究可以为区域人口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和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民俗地理格局的形成和民俗灾害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过去,博物馆寻求异质性的新奇物品作为保存对象。现在,社区生活所用的家用电器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也成为博物馆的保存对象。社区生活用品的陈列有别于以往的有历史价值的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历史环境保存状况与文化生态维持和保护的关系,在阐述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保护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城乡文化生态保护的策略性措施。强
会议
通过对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考察,笔者看了文化变迁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人们为了应对自然生态的改变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做出来的自主的变迁,也就是文化变迁的选择权和主动
会议
现在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外部力量的关怀和支持。这些地区是江河的上游,风沙源头的草原和戈壁,是引发长江的水难、黄河的断流、北京的沙尘暴等生态
本文认为,仅仅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作为环境教育与宣传的目标是不够的,而应将提高公众环境素质水平作为环境教育与宣传的最终目标。公众的环境素质应该是公众的
会议
从张掖市向北分布着广袤的岩石沙漠,即戈壁沙漠,年降水量不到100 mm,但蒸发器测量的蒸发量却超过3000 mm,依据UNEP(1992)的定义,黑河下游属于干旱度最高等级的极干
会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黑河流域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的数据来自2003年底至2004年初在黑河流域开展的实地调查,涉及了上游、中
会议
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加速,沙尘暴的危害日益升级,它不仅影响着整个中国,而且威胁着近邻国家,其中韩国受到的影响最大。据统计,2000年以后沙尘暴的频发率明显增加。本文
会议
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历史和现代沙漠化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足中国内蒙古大草原,考察被沙漠和草原覆盖的干旱地区对人类文明形成过程中所
会议
人类为了脱贫致富,长期以来一直在持续开发自然资源。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贫困和开发的恶性循环中不得不把保护环境作为首要目标。换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