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ro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利用卫星、雷达、NCEP等各种资料,分析了两广地区前汛期一次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物理量场特征,发生发展情况,并结合闪电资料,得出降水和闪电有一定的相关性。雷达回波,卫星云图,雷电监测资料等为我们研究暴雨提供了方便。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2006年登陆影响我国的第一号台风“珍珠”作为研究个例,首先用NCEP1°×1°分析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此次台风暴雨进行天气诊断分析,指出高低空急流的耦合配置是此次强降水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分析此次过程中的物理量,对暴雨过程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东北-西南走向的雨带和强降水区。用数值模拟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探讨此次暴雨过
本文采用了NCEP的GRIB格式再分析资料和每小时降水量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造成6月12日至13日期间黔东南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处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场条件下,中高纬东亚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高原及其以南地区维持一较深厚的高原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位于1100°E附近,脊线位于200°N附近,黔东南地区处于高原槽前、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之中;来自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和径向速度图等资料,对2009年6月5日江苏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指出,东北冷涡后部南下的冷空气是导致强对流发生的主要原因,地面扰动是触发机制,而大气的辐合抬升作用提供动力条件,同时大气中积聚的大量不稳定能量提供了对流发生的能量要求,相对湿度场上干下湿的
2007年6月7~9日,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至大暴雨,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WRFV2.2对6月7日~8日福建强暴雨期间云系演变对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WRF-3DVAR同化地面和探空资料形成的预报初始场对于云场预报具有积极意义,模式很好地模拟出降水中心强度、位置、移动趋势、降雨期间云场结构特征,以及多个云团的发展消亡等。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7年3月3-5日东北地区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700hPa湿Q矢量散度场分布和K指数分布对于暴雪落区的指示强,两诊断量中心值区域与暴雪区域基本吻合;降雪过程之前500hPa有强干冷空气与高空槽密切配合,高低空急流切变的有力配合为暴雪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由西南向东北移动加深的低涡是触发本次暴雪天气发展的关键因素,强劲的
基于湿位涡(MPV)诊断分析和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本文对2007年11月一次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北上造成青藏高原暴雪的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螺旋云系移动至高原东南部受陡峭地形抬升与高层北侧下滑的干冷空气(MPV1正值带)的交汇是导致这次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由于等熵面密集且明显倾斜,在降雪区上空附近大气弱稳定区,负的MPV2对总湿位涡MPV的贡献超过了MPV1,SVD得到较大增长,同
以CAPS(Centerfor Analysisand Prediction of Storm)研发的ARPS模式(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V5.2.4)为基础,结合我国多普勒雷达资料,模拟2001年7月13日安徽省的一次暴雨过程,采用3DVAR(3-demensional variationaldat aassimilation)同化方法,做
本文利用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12日至13日华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计算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及强迫方程计算的ω垂直速度诊断量进行诊断分析。结论显示,湿Q矢量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湿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可作为预报降水的指标,ω的负值区也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二者对比,在中低空ω的诊断效果要优于湿Q矢量,湿Q矢量对于中尺度的诊断效果相对于ω来说较差,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际大气中
针对2008年6月广西地区的一次强降雨过程,本文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开展了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的三维变分同化对于暴雨过程模拟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RF-3DVAR能够有效地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和雷达反射率因子,同化后使得模式初始场包含有更详尽的中尺度特征信息,进而显著提高模式对广西大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有效地
本文基于TIGGE(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TIGGE)资料,针对2007年7月川渝地区和山东地区两次不同环流形势背景下的较大范围强降水过程,研究分析了ETKF适应性观测敏感区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环节。试验结果显示,利用ETKF方法能够得到其敏感区识别的可以理解的合理结果,具体结果如下:1)在实施计算中使用适当分辨率和范围的集合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