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浸润转移及外科治疗

来源 :第四届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2020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尽管胆囊癌手术切除率有所提高,但病人仍往往于较短时期内复发,手术复发率除受限于切除范围而不易达到根治性切除外,主要与肿瘤浸润和转移有关。因此,研究胆囊癌浸润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指导胆囊癌的临床治疗,提高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胆囊、胆囊管及周围解剖学特点,分析了胆囊癌的浸润和转移途径,提出胆囊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关元穴,别名丹田,属任脉穴,为元气所藏之处,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同身寸,下同),深部为小肠,并从浅至深依次分布着腹壁浅动、静脉及腹部下动、静脉的分支,同时布有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该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为小肠募穴,主要功用培元固本。医书记载,多使用补法,为全身强壮要穴,亦为临床常用穴。在教科书上记载其刺法为:直刺1~1.5寸,可灸。是临床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的主穴之一。
针刺治疗温热病,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为针刺治疗温热病奠定了基础。后世虽有承袭,但直至清代,温病学已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而针刺辨治温热病症,尚无专论,理法未明,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实乃针道之不幸。然而,历代用针治温者也不乏其人,近来更有学者运用温病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针刺的方法治疗温热病,验之于临床也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浅谈针刺治温热病的方法。
随着CT、MRI影像诊断学的进步,微创腰间盘镜技术特别是后路间盘镜(MED)髓核摘除术发展很快,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腰腿痛症状大部分缓解,但同传统切开全椎板减压手术相比,患者术后下肢及足背、足趾麻木症状恢复较慢。一般手术科室术后均以神经细胞活化剂、能量合剂、维生素等类药物治疗。本文介绍了某科自2001年8月~2002年6月对术后患者28例采取传统针刺治疗取得的良好疗效,分析了治疗方法,浅谈了治疗体
耳穴调平法是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耳针疗法,经10年来在天津中医学院门诊部、长春市中医院、长春铁路医院等单位临床实际应用检验,用于疑难病症的辅助治疗,具有提高疗效、方法简单、患者可自行操作解决阵发性痛苦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介绍了耳穴调平法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耳穴调平法的实施,列举了耳穴调平法的临床案例。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的改变,电脑、空调广泛应用,人们屈颈、伏案工作的机会、时间大幅度增加,同时遭受风寒湿邪侵袭的机会亦增多,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因此,研究、防治颈椎病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客观的颈椎病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对以四天
原发于子宫圆韧带的病变少见,也未见有关的超声诊断报道,本文将一组7例经手术证实的子宫圆韧带囊肿的超声检查及临床表现进行了介绍,提示在做子宫圆韧带囊肿检查时要有更多的细心和耐心。
经络理论是中医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也是中医理论中有可能最先被现代科学解释的理论。在中医经络的研究中,人们做了很多实验。本文介绍了小腿穴位深处骨间膜毛细血管的形态,分析了组织液流动的两维渗流模型,阐述了计算结果,探讨了流场对肥大细胞表面切应力影响的模型。
关于经络实质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四十余年,在大量实验工作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将视线聚焦到结缔组织和在其中流动的组织液上。早在1952年日本学者藤田六郎就提出经络可能是在血管和淋巴管以外流动的脉管外体液路径,这一路径上的疏松结缔组织较多、对体液流动的阻力较小。20世纪60年代,藤氏本人就进行了循经结缔组织的解剖验证工作,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我国的谢浩然和美国的Langavin分别使用经典解剖学方
抗精神病药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精神科临床最为常见,并且用量大,用期长。其对心电图的影响比较常见,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研究105例服用氯氮平和87例服用利培酮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进行比较。
本文介绍了作者自1998年至2002年,采用钻颅置管+尿激酶血肿腔内灌注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例的过程和临床表现,阐述了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