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亦忧:日本继“零核电”后的核政策调整

来源 :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un2008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利用核能的历史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进行乏燃料后处理的非核武国家,它无疑是一个独立而特殊的存在。更何况,世界上也再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经历了核武器打击与核泄漏事故的两次冲击,还依然对核能“矢志不渝”。如果说投向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让人们对核武器的威慑力形成了具体概念,那么福岛核事故则让人们对核电站的安全技术给予了密切关注。两次事件发生后,日本国内都掀起了群众“反核”运动的高潮,导致至今的民意仍受限于这一恒定的基调。就二战后的情况来看,对推动一个遭受“核打击”的国家重燃使用核电的信心,美国方面功不可没。绝对安全的“核神话”使日本的政治家得以将个人意志直接作用于政治决策中,同时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原子能村”则将这一决策的影响力延续至现在,即使福岛事故发生后的舆论调查显示“反核”的民意连续四年占据多数,也未能动摇核能作为日本“基荷能源”的根基。可以说,在“原子能村”的势力被彻底瓦解前,日本很难走上彻底“弃核”的道路——假使日本的政治家终有一天也像德国那样不得不向民意妥协,核政策也只会是其虚与委蛇的手段而在利用过后故态复萌。诚然,日本现行的经济社会更不能完全摆脱核电。这一原因虽常被“原子能村”的“发言人”作为掩盖其政治目的而获取民众支持率的挡箭牌,但这确实是日本全体民众必须直面的现实。经济与环保并驾齐驱的发展路径才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核电对这两者都不可或缺。因此,实际上,主观的政治选择和客观的社会环境为日本今后的核政策做出了决断。然而,核政策取舍与否的关键已经不在于何者更优,而是比较两者中的任何一方不至于产生更糟糕的结果,这就是核政策的两难性——是进亦忧,是退亦忧。所谓的“忧虑”是在考虑到核电安全性、核废料处理的环保性,以及与其他能源形式相比的经济性等问题之后,依然对“核能”持审慎消极态度。因为就风险和收益而言,继续发展核电无疑会使这对立的两面同向增长。围绕核利用,虽然各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并各自良性发展,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做着“可能规避核利用”的尝试,包括研究开发新能源、推进节能技术、开展相关的体制改革等等。到底,即使核能的支持者也在往相反的方向努力,若能因此斩获技术革新,“拥核”力量成为率先“弃核”的领军也并非不可能。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目的即在透过《富里乡志》的评介,来试图理解花东纵谷中段的富里乡的开发,以及其开发过程中的族群关系,尤其是有关客家族群的书写.经由本文的评介当能提供各界对东台湾多元族群有一初步的了解,进而让学界思考应该如何投注更多心力来关注东台湾的学术研究.
江阴素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自北宋早期所修江阴军《旧经》《图经》等书开始,迄及民国时期陈思修、缪荃孙纂《江阴县续志》,民国24年(1935)王维屏撰《江阴志略》,先后修纂过十余部志书.本文对早已散佚的宋《江阴志》进行辑佚和整理校勘,也是丰富江阴古城文化内涵的一件大事,宋时江阴地情之概况,人文之精粹,先辈业绩之德行,无不跃然志乘.本文对于整理发掘江阴地方历史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古籍
历史上,东亚地区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而成为一独立、且相对封闭的区域.受制于交通不便及中国传统思想等影响而缺少开放性.相比于西欧封建时代的战乱频发,东亚地区的秩序是较为和谐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也与东亚地区的宗藩体系影响下的国家间秩序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东亚地区国家关系之名词表述较多,本文认为以“宗藩体系”一词形容更为贴切.中国作为宗主国通过政治上的吸引、经济上的往来、文化上的影响、军事上的征讨等方式维
本文旨在通过神与人的关系阐释古希腊自然法的变迁.各节分别论述古希腊自然法的内涵和它从神到人的降临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蕴含的神与人之间多重张力的产生与调和.本文的结构建立于每节标题所示词语的排列顺序之上,即“降临”、“分裂”、“转折”和“上升”,而本文的线索则体现在打破这一顺序.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性爱观念最为混乱的时代,与此同时,明清时期也是同性恋风气最为盛行的时期.尽管中国历史上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并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对同性恋的崇拜或憎恶有着鲜明的对比,即中国同性恋历史及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总体呈现平稳趋势,没有绝对的认同或反对,但是在明清时期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高压之下,人们反而开始寻求刺激和享受,并由此而形成同性恋风靡全国各地和各个阶层,并成为一种风流韵事,为人们所追捧.
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在詹姆士一世到詹姆士五世期间发生了苏格兰历史上重要的司法改革.斯图亚特诸王们在中央通过创设新法庭的举措将中央司法权逐渐从议会的手中分割出去;在地方上,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们一方面将传统的巡回法庭再度恢复,以使之发挥监督地方司法的作用,另一方面则着力整饬各郡法庭,加强对其的管控.这场绵延了一百零六年的改革加强了苏格兰国王的权力,同时在客观上促使苏格兰王国形成了国王与贵族主要掌管行政权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利用文化出版事业展开西学传播活动,广学会总干事李提摩太和中国学者蔡尔康主持译介的史学著作《泰西新史揽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译者将原著The Nineteenth Century:A History中介绍的19世纪的欧美历史当作近代化的典范,在译介过程中,译介者并非直译原著内容,而是通过对语言的翻译与运用和对史事叙述的详略轻重进行变通,处理了中西
苏联教育政策在1925年开始产生重大发展,为妇女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参政提供了保障.在教育政策方面,更多的无产阶级子女获得了受教育机会,男女平等也成为可能.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全苏联领域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女性教育政策的改变,影响了她们参与政治生活,影响了她们参与工作,也影响了恋爱观.苏联1925年至1932年的女性教育政策促进了国家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变革.
16-17世纪被看作是人类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史学家称其为“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作为转型时期的先驱,早在15世纪晚期,英国社会就已经被描述为一个商业化的社会.其中推动英国社会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是萌芽于12世纪,兴起于16-17世纪的乡绅(Gentry)阶层.乡绅阶层的逐步发展壮大使其内部产生了否定英国封建社会的因素,与强调绝对王权的封建政治理论相悖,开始为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回首苏联”系列第6篇报道《苏联人民的命运是一场持续性抗争》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展现了卫国战后苏联的经济生活.本文在对该报道进行翻译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解读,得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报道中所想要强调的三个重点,并结合该时期的历史数据,从总体经济发环境、工业发展状况、物价和住房条件等方面进行考察和比对,验证这一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