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浮针医学大会、第五届浮针医学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li164958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为慢性腰肌劳损患者行浮针疗法予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择取本院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98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参与本次研究,以患者入院治疗的时间作为分组依据,可将其划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浮针治疗组,每组各有49例患者.常规治疗组行常规体针为患者进行治疗,浮针治疗组则通过浮针疗法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患处疼痛指数. 结果:经过治疗后,浮针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对比常规治疗组的相应指标(81.63%)有显著提升,组间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存在意义(P<0.05);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不存在明显差异,经过统计学计算,其差异无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数据差异在统计学层面有意义(P<0.05);且治疗后浮针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为(2.16±1.35)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4.25±1.04)分,组间数据在统计学中分析后,其差异存在意义(P<0.05). 结论:为慢性腰肌劳损患者行浮针疗法予以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患处的疼痛情况,并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扩大推广和应用的范围.
其他文献
经行头痛,中医病名.是指每次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消失,称为经行头痛.多发于行经妇女.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范畴.笔者自2016年5-2016年8运用浮针治疗经行头痛18例,效果满意.
10例输尿管结石伴积水、绞痛患者,针对患肌进行浮针治疗,其中五例上半场治疗结束疼痛迅速消失;三例首诊治疗明显减轻,疼痛可以忍受,第二天复诊后未复发;另一例治疗当时效果非常好,间隔9个小时后复发,疼痛较前有减轻;仅一例无效.浮针治疗输尿管结石伴绞痛有确切的疗效,其机理是通过浮针疗法解除输尿管痉挛,具有快捷、速效、安全及经济等特点.
慢性膝关节软组织疼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尤其肥胖女性最多见.由各种急慢性膝关节劳损自身免疫,风寒湿邪侵袭,年老体弱,肝肾亏虚等原因引起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笔者自2015年开展浮针以来,采用浮针和传统疗法对比治疗慢性膝关节疼痛24例,经临床观察,浮针治疗慢性膝关节疼痛不管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该幼儿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幼儿患有室间隔缺损性先心病,易患感冒并发肺炎,故平时幼儿经常出现哭闹及烦躁不安的情况,导致腹内压增高,迫使婴幼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的鞘状突或闭锁不全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从腔隙突向体表,故而形成病气。又因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病气较多。婴幼儿病气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阴囊部位反复出现块状突起物,且多在婴幼儿哭闹时发病,临床上主
膝关节疼痛、屈伸受限,目前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推拿、针灸、膏药、理疗等,存在奏效缓慢的缺点.与此相比,浮针疗法治疗膝关节疼痛,操作安全简便,能收到立竽见影的效果.浮针疗法是在病痛相关患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针刺的一种治疗方法.
患肌是符仲华博士在原MTrP(或称肌筋膜激发点)理论研究上的在高度概括。是在肌肉放松情况下,出现病理性紧张的肌肉,表现为紧,僵,硬,滑,肌肉的疼痛不适或痉挛。患肌的形成是来源于肌肉的能量危机,血液的供给不足。而浮针治疗的靶向即是患肌,解除肌肉的病理状态,恢复自身血液的加速流动,补充肌体营养,从而恢复人体自身本来面目。浮针医学把身体某个部位疼痛或不适称为第二现场,而引起不适的相关患肌称为第一现场。而
腰腿疼痛是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常见病,多发生于长期从事弯腰负重、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工作的人群身上,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腰部肌肉,损伤时由于相邻棘突排列的三层肌纤维及周围邻近纤维,在确保日常脊柱前屈后伸、旋转稳定的同时,造成肌纤维间相互协同、拮抗肌纤维损伤,以腰和腰骶间的棘间肌纤维损伤机会多.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在第一军医大学工作期间发明,而后逐渐完善的.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针刺方法,往往针入痛止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发明的一种针刺治疗技术,是运用一次浮针针具,对一些局限性功能病变的肌筋膜触发点周围或者邻近的患肌的皮下组织进行轻柔.舒缓扫散的一种针刺活动,这种治疗方法,不仅涉及到解剖学,还涉及到了其他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笔者用此疗法在临床治疗各种疼痛患者一千余例,有效率达到85%,曾治疗一例肠粘连病人,得到了很满意的效果.
临床中关于浮针文献众多,大多侧重适应症及辅助手段的研究,影响浮针疗效的文献甚少,症对方明效不灵的情况时有发生,一直困扰着浮针人,本例患者,浮针治疗效果的起伏波动,应与甘露醇的使用有很大关系,当然也不排除扫散不规范、再灌注不到位、留针时间不够等因素影响,值得今后临床工作中尤为注意。
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Needling therapy),可以大面积持久地通筋活络,促进新陈代谢,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使得人体可不药而愈,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没有副作用等优点,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腿痛和一些内科,妇科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