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stical Models for Genetic Mapping

来源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pping The Genetic Regulati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0051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籽粒性状保留了四倍体亲本的粒长特点.对合成小麦亲本及后代花后11d幼嫩籽粒进行RNA-seq测序时发现,与水稻粒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同源基因TaGASR7在后代中各个拷贝发生表达上的差异.来源于BB.基因组的等位基因表达量最高,DD等位基因表达则受到抑制,而AA等位基因在亲本AABB和合成后代中都受到抑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TaGASR7基因组序列全长为523、521、491 bp
利用分布于小麦整个基因组的525对SSR引物,对其在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Am3[波斯小麦(AABB)×粗山羊草(DD)]、Am6[硬粒小麦(AABB)×粗山羊草(DD)]之间的通用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25对SSR引物中有202对在小麦和中间偃麦草间多态性扩增,所占比率为38.4%;普通小麦与Am3多态性扩增引物所占比率为25.9%;普通小麦与Am6在D基因组之间
多倍体化会造成新形成物种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表观遗传学的变化,但其原因、规律并不十分清楚.小麦多倍体中重复序列变化是非常有趣的现象.rRNA基因是一类串联重复序列,它在多倍体形成过程中拷贝数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发现,在天然形成的四倍体小麦中,来自AA组的rRNA序列全部丢失,而人工合成的四倍体小麦自交第四代,来自AA组的rRNA发生部分丢失,rRNA基因在合成体中丧失了转录活性,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
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DPK)是植物和原生动物中所特有的Ca2+离子结合蛋白,在钙离子介导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信号传递路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在小麦中已鉴定了20个CDPK,但有关小麦CDPK基因功能还未见报道.我们通过胁迫应答检测发现,TaCPK2基因特异响应冷和白粉菌的诱导.小麦中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引起的世界性病害,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尤其是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赤霉病不仅能够引起小麦产量的降低,而且还能够产生毒素(如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降低小麦品质.所以,在小麦育种中,创造高抗赤霉病品种是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最环保、最经济的方式.本研究以普通小麦中国春-二
小麦赤霉病(Fusarisum Head Blight,FHB)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它不仅使小麦大幅减产,而且还会分泌单端孢烯霉毒素而使人畜中毒.目前,培育抗赤霉病新品种是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方法.用代谢图谱分析法对抗赤霉病机制进行探究是培育抗病品种的有效手段.因此,本研究以抗赤霉病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用全二维气象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多个时间点的接菌诱导产生的代谢图谱进行分析.在检测到5000多
冰草P基因组携带抗病、抗逆、丰产等多种有益基因,其中6P染色体具有多粒遗传特性.本研究以柱穗山羊草(Aegilops cylindrical Host.)杀配子染色体诱导小麦-冰草6P附加系4844-12 (2n=44)和60Co-γ射线辐照4844-12/藁城8901杂交种获得的F4和M4为材料,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6P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检测,鉴定出14份小麦-冰草6P染色体缺失
以黄淮麦区120份小麦抗旱品种(系)为材料,选用35对SSR进行遗传差异分析,同时对这些材料进行苗期和开花期抗旱性鉴定,利用关联分析确定分子标记与不同抗旱性状的相关性,为小麦抗旱分子育种提供分子标记信息和选择指标.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56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等位位点在2-9之间,平均5.8个.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49-0.90,平均为0.64,表明SSR分子标记在鉴别品种和品种遗传多
栽培小麦遗传基础狭窄是小麦改良的主要障碍,小麦野生近缘植物是小麦遗传改良的巨大基因库.冰草属(Agropyron)植物基因组为P组,分布于欧亚大陆寒温带高原及沙地,具有多分蘖、多小穗、多小花等丰产特性,对小麦的白粉病、黄矮病、锈病等主要病害具有一定的抗性.因此,冰草属P基因组可以作为多种优异外源基因供体,对于小麦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0Coγ射线辐照方法和柱穗山羊草(Aegilops
Grain weight, an essential yield component, is under strong genetic control and markedly influenced by cultivation conditions.Here, by genome 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37 loci were found to exhibi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