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转学习环境中的师生关系

来源 :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zh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翻转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盛行,翻转学习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软硬件设备的更新,翻转学习要实现,师生关系也必须重建. 翻转学习(Flipped learning)是于2007年产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教学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翻转”,简言之就是,相对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翻转学习就是“先学后教”。要实现翻转学习,教师除了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观看补充的视频或者解决一些附加的测试问题外,还必须包含灵活的环境、学习的文化、内容的策划和专业的教师,“学生中心”师生关系观和翻转学习教学模式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师生关系系统,翻转学习环境中的师生关系不仅回归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而且生生、师生之间,以及学生、教师和学校、社会等环境之间都连接成了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形成了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生生合作的多边关系。
其他文献
课改十多年来,从政府到学校都在探索"好课程"之路,课程被视为教育改革、学校改革的"良方",似乎只要开发若干课程,教育就会为之而改变.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很多学校都开始思考并着手建设学校课程.新课程实施十多年来,很多中小学校开设了五花八门的"校本课程",但大凡逃不出"功利化""技艺化"的窠臼,且多表现为"校长走,课程丢"无奈状况,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陷入核心价值观迷失、课程品质低下的尴尬境地.新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发展好小学教育,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科学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有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的多项政策依据,建设内容方面可分为以“孝文化”为主线的特色学校建设、“阳光教育”的特色学校建设、“德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书香校园”特色学校建设、“艺体”特色学校建设和“绿色”特色学校建设,小学特色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极
着力于通过学校课程创新蓄养学校特色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优质发展,已是当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共识之一,在实践上也出现了一些成功案例,但由于理论上关于学校课程体系的认识与建设还不甚清晰,致使较多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存在认识偏差、关键要素欠缺、结构化牵强、类型单一,片面为课程的归类,僵化为课程结构框架图的呈现等问题.本文致力于在理论上阐明中小学学校课程体系的定义、要素、结构、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进行,基本上以人们对课程目标的学习、认识以及变通把握为重要前提的;即使是课程评价,它的实行也是以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水平为重要依据和准绳.SDP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五种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语言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工作日志记录技能、以及独立研究与探索技能。研究型学习分为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并开发利用资源、深人研究、写出论文报告和进
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教育是教育本身蕴含的应有之义,但长期以来,它却始终被强势的知识教学遮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落实.将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教育界定为正当性行为原则的教育,既符合价值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也符合欧州各国的价值教育经验,还符合我国教育政策关于价值教育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所谓复杂性教学思维是指教师对教学复杂适应系统运行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作出的客观反应。教师是复杂性教学思维主体,教学过程是复杂性教学思维对象,复杂性教学思维主体和对象作为两个密不可分的最终的涌现物而出现,复杂性教学思维主体和对象又是相互消解和互相干扰的共同体,与简单性教学思维的预设性、线性、还原性、封闭性、对象性不同,复杂性教学思维具有非线性、生成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关系性等特征,在教学生成、教学维
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课程建设从实体结构向虚拟场域的转型和演化."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化课程"颠覆"了标准化、确定性、唯一性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原来的知识精加工学习逐渐向知识贯通式学习转变".这一转变是对学生"怎样认知学习对象""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学习""如何开展学习"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所作的一种变革.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微课程摆脱了时空限制,突出了主题内容,
"改革",和"创新"、"发展"等词汇一样,曾被赋予理所当然的价值预设:只要是改革,都和正向价值有关,都是值得期待的"发展"、"进步". 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之前的教育改革,被认为是“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所以有意识寻找理论支撑,是新教改的一大“特色”或“创新”。这种追求,确实是一种理性认识的进步。目前,寻找“理论”,或者进行“理论的前提论证”,似乎已经成为不同层面教改的行为通则。教育改革的实践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是统一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至少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这三部分.如何围绕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教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必须充分唤醒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其学习目标追求,并推动其积极自主构建自我认知图式与优化能力结构,并实现心理情感体验生成与丰富,以及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这些在课堂中要得以实现,离不开深度交流.深度交流对于有效教学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开宗明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存,是时代的产物,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便会有其相应的教育形式,社会的某一方面发生了变化,教育理所应当"识时务",以适应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的全面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生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