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音乐对痉挛型脑瘫肌张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kym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采取常规治疗、聆听治疗、中医五行体感音乐治疗的三种不同治疗手段,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肌张力的变化,探讨中医五行音乐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探讨中医五行音乐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为指导中医五行体感音乐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一对照试验,将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聆听治疗组(常规治疗+聆听中医角音)、体感音乐组(常规治疗+中医角音体感音乐)各30例,聆听组予中医角音聆听治疗,体感音乐组予中医角音体感音乐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0分钟/天,20天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评估患儿双下肢肌张力,测量患儿内收肌角度、双侧胭窝角度、足背屈角度,并计算CSS痉挛评分,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结果:常规治疗组、聆听组(常规治疗+聆听中医角音)、体感音乐组(常规治疗+中医角音体感音乐)各30例,三组儿童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儿治疗前双侧胭窝角、双侧足背屈角、内收肌角、双侧肌张力、C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常规治疗组患儿双侧胭窝角、双侧足背屈角、内收肌角、双侧肌张力、C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聆听组患儿双侧胭窝角、双侧足背屈角、内收肌角、C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双侧肌张力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体感音乐组内收肌角度和胭窝角度明显大于治疗前,治疗后足背屈角度均小于治疗前,其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治疗后肌张力均比治疗前改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综合痉挛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总分比质量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短期康复治疗前后三组患儿的痉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五行体感音乐可以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三组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病情,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而短期康复治疗后常规治疗组、聆听组患儿的关节活动度和三组患儿的痉挛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可能与患儿病情较重、治疗时间较短以及样本量较少等因素有关。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前瞻性部分随机分组多中心对照研究,评价强化母乳喂养对NICU住院早产儿的短期体格生长和神经发育、内环境、住院时间的影响及临床安全性.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包括重庆市、涪陵和万州妇幼保健院的三家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入住NICU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依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研究,根据不同奶方分为早产奶组(院内全部采用早产液态奶喂养)、母乳组(有母乳者全部采用母乳喂养,喂养量达总量90%以上
目的:探讨住院患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分析住院患儿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结果: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护理业务水平.结论:通过对住院患儿安全隐患分析,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工作,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了护理质量,为患儿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融洽了护患关系,避免了护患纠纷.
原无肺部感染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发生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发生新的肺部感染的情况称呼吸机相关肺炎。加强预防及护理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措施,本文仅以该病的发病原因和相关的护理措施做相应的探讨.VAP只要满足下列两点之一即可确诊:(1)体检有哕音或叩浊且有以下之一者:①新出现脓痰;②血培养阳性;③气管内吸引培养分离出流行株.(2)X线检查肺部有浸润、实变、空洞或胸腔积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患儿行肝门空肠吻合围手术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11年1月—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普外科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传统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则按临床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相关护理与健康指导.观察两组患儿家属在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治愈信心、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在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护理人员规范使用暖箱遮光罩行为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活动主题,分析暖箱遮光罩不规范使用的原因,设立目标,制定相应措施并实施.结果:实施品管活动后护理人员不规范使用暖箱遮光罩行为的发生率从14%下降至2.8%,降幅为80%.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明显降低了暖箱遮光罩不规范使用率,规范了护理人员的相关行为,提升了护理质量.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操作,其部位选择及进针角度都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患儿康复及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现在的患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爱子心切"使得许多家属对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更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儿科护士的要求更高,所以提高儿科静脉输液合格率是儿科治疗工作的基础.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和护士的心理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早产儿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综合征(PNAC)的疗效.方法:科室2010年6月-2013年3月诊断PNAC的早产儿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9例,2组均在通过胃肠道摄入营养能满足生理需要时停用静脉营养,观察组给予熊去氧胆酸12.5mg/(kg.d)和茵栀黄(3ml/次,3次/d),对照组仅给予熊去氧胆酸12.5mg/(kg.d),治疗2周
目的:探讨肌肽对缺氧缺血性后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SD大鼠24只,雌雄不拘,体重在12-18g之间,在研究期间新生大鼠与母鼠在同一笼内饲养,光照时间12h,自由摄食水.出生后7天吸入无水乙醚诱导麻醉,用4个0外科线线双线结扎该动脉并从中间剪断,造成永久性断流,然后,吸入8%氧氮混合气2h即制成缺氧缺血(HI)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肌肽预处理组:在HI诱导前30 mi
会议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之一,病死率高.本文通过收集医院近10年收治RDS的病例,收集包括围产期情况、临床表现、营养情况、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情况、用氧情况、预后及医疗费用等信息,回顾性分析近10年医院RDS患儿的动态变化,更好地了解医院RDS现况,指导临床诊疗,为提高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有助早期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减少RDS发生.结果表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