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翻耕、稻田6 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湖北省1995~2009 年及其地、 市、州2008 年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自1995 年以来,湖北农地利用碳排量总体呈现“上升-下降- 上升”的三阶段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2)区域差异明显:农地碳排放总量,江汉平原、鄂 东北地区高,鄂西、鄂东南地区较低;农地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即鄂东>鄂中>鄂西。进一步运 用Tapio 脱钩模型对湖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 可见近些年来农地利用碳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他文献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在界定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内涵的 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SR 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四川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08 年四川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3945 增加到0.5573, 健康等级经历了“不健康-临界状态”的演变历程;(2)压力指数总体上呈
利用中国30 省份1998—2010 年的林业碳汇量及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采取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等计量技术,考察林业碳汇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的生态贡献及动态预测 分析。结果表明,(1)林业碳汇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存在短期修正效应,当经济可持续增长 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19%的力度调整至均衡状态,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还证实了两变
生态经济是一种经济社会自然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已成为21 世纪世界各国的新选择。中国正处在工 业化、城市化的双加速期,当今的最大要务是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是创新我国经济的结构基础,全 力构建生态产业链。为此,在战略思维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文化支撑,要加快建立现 代生态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要全力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要按照“3R”原则优化生产力布局,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化石原料的进一步短缺,将极大地制约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 危机已是当今世界面对的主要问题。目前对有机垃圾的传统处理方法不但污染严重,也存在着资源的浪费。有机垃 圾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使有机垃圾转换成可再生的高品质能源。有机垃圾的厌氧发酵具有污 染小、成本低、操作简便、处理效率高、产品易利用等优点,是实现变废为宝,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有效途
当代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已有多种发展模式,国内外许多学者根据这些模式总结出了不同的发展观。在客观 地分析和评价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准确把 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坚持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进化辩证统一这一科学的绿色和谐发展观,突破瓶颈 约束,建立协调互促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京郊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 越复杂、污染性越来越强,对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造成极大威胁。本文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分析 农村生活污水严峻形势及其成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村生活污水景观化处理技术的原理和可行性。
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和绿色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内容来看,绿色生态资本运营与农业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的指向是完全一致的。为了确保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安全运营,促进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可持续利用,要求在绿 色农业生态运营实践中遵循生态位原理、限制因子原理、食物链原理、整体效应原理、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 最佳持续收获量原理、生物种群相生相克原理,同时建立健全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走“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道路,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是 河南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文阐述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渊源及内涵;归纳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一般模型; 针对河南不同地区特点,构建出平原粮食主产区物质循环利用模式、水域生态系统农林牧副渔一体化模式、山林果 园立体种养殖模式、矿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四种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并从思想、规划、制度、技术、宣传
本文分析了上海城市化过程中GDP、住宅竣工面积、城市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与碳排放效应之间的多 重线性回归关系和格兰杰关系。结果表明城市人口和GDP 的增加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住宅竣工面积和固定资产 投资的增加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减少。在2009 年的基础上,上海市城市人口每增加10 万人,碳排放量将增加78.47 万吨;GDP 每增加10 亿元,碳排放量将增加1.47 万吨;住宅竣工面积每增加
本文利用北京市2000 年至2007 年的能源消费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CO2 产生的生物化学转换过程方法, 估算了北京市CO2 排放量的组成结构与年际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7 年北京市CO2 排放总量达到9879.08 万 t,其中燃煤排放占40.25%,燃气排放占25.86%,燃油排放占19.91%,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 数量是北京市CO2 排放的构成主体。2000-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