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执行裁定:迳行导致物权变动之研判

来源 :中国法学会,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a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物权变动模式以债权形式主义为原则、债权意思主义为例外.各国法律均规定法律文书可直接导致物权变动而不以登记或交付为生效要件.民事执行法律文书中,决定仅适用于暂缓执行,因不涉及实体权利,故不生物权直接变动效力.而执行裁定则具此功效,分而言之,于金钱请求权情形,若以金钱、不动产及其他财产权利为执行标的,径行导致物权变动;以动产为执行标的,自标的物交付于债权人方生物权变动效果.于非金钱请求权情形,因不涉及拍卖、变卖等变价执行行为,故此类执行裁定及其执行方法难以迳行导致物权变动.以物抵债和执行回转裁定亦能直接导致物权变动.
其他文献
本文拟在考察、分析我国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设想。实践中,中央和地方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为探索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由于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化的被害人救助制度,因而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实施机构不统一,救助对象与条件、范围、标准不尽一致。救助程序不完善、救济资金缺乏保障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功能发挥。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被害人救助法律,使刑事被害
根据我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宪法上也把其定性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但是当前我国社区的性质与功能定位不明确,立法滞后,严重影响社区管理职能发挥其自主作用,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总体上淡薄,直接影响到社区法制建设的进程。因此,在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法制建设,以达成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并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行刑衔接"不衔接"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行政执法中"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等现象比较突出.大量的犯罪案件不能进入司法程序,不仅放纵了犯罪,给公民个人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为滥用行政权力以及滋生腐败留下了空间。因此,对行刑衔接中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行刑衔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的平台建设,规范行刑衔接案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住房制度改革在取得了制度创新的历史性突破和住宅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偏重市场化、独重开发商的政策取向,形成了由开发商垄断的商品住房供应体系。过去,这种体制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在,改革这种体制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由开发商垄断的商品住房供应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住房制度的第三次变革,即由开发商垄断的商品住房供应体系
2011年以来,西城分局刑侦系统根据市局"打防管控一体化"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分局"大情报"体系建设,突出资源型情报工作发展主向,拓展"四大情报信息资源"新领域,实现情报工作向犯罪现场、犯罪主体、社会信息、互联网信息领域延伸,加强情报信息工作社会化阵地控制,提升情报侦控打击专业化能力,创建大情报导侦模式,取得显著工作成效.深入挖掘发案现场信息资源,发展情报主导侦查工作模式,扩展情报队伍,确立对发案现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充分尊重公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诉求表达,拓宽、畅通社情民意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就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削减社会不满情绪的“泄洪装置”。新形势下,创新环渤海区域群众利益多元表达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元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对于加强环渤海区域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建议促进环渤海区域社会
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侧重的是宏观方面,而个体利益诉求表达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个案上.本文试通过几起案例对个体利益诉求司法表达途径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个体利益的司法表达途径表现出告状难、纠错难、执行难(以下简称“三难”)等诸多问题。建议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考核审判机关工作的依据之一、切实改变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审判人员的教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公益诉讼体系,2011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草案》新增公益诉讼制度,是顺应世界立法潮流、适应我国公众需求之举,是我国立法的重大进步,是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的"亮点"之一.但是《草案》的规定仍然过于笼统,将会给公益诉讼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操作造成困惑,笔者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草案》规定,对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
就目前情况来说,政府采购监管的法律监督机制仍不完善,内部舞弊严重,出现了许多腐败浪费现象.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环渤海区域的良好形象,违反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稳健发展极为不利.各级政府都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法律规制,国家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依然存在着很多缺陷,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建议建立一套独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整个政府采购活动都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为《海域法》)正式颁布已逾十年,以这部海域管理基本法律为依据,十年来我国海域使用无序、无度、无偿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但是,《海域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加之实施十年来,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有效的经验,因此,必须把《海域法》提到修订议程上来,使《海域法》的各项规定更趋完善,其中,海域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就有亟待完善之处.因此建议对申请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