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流在金属界面产生、输运与耗散的第一原理计算研究

来源 :中国物理学会2016年秋季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n_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第一原理散射方法,我们系统研究了磁性异质结构中的量子自旋输运,尤其对磁性材料的界面做了真实的模拟,其中界面晶格失配用合适的超原胞描述,同时包含有限温度引起的原子振动和自旋涨落。通过计算材料的自旋翻转扩散长度、吉尔伯特阻尼和自旋霍尔角等,我们发现金属界面在自旋流的产生和扩散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的,用来描述铁磁共振实验的自旋泵浦理论中需要将界面诱导的自旋翻转考虑在内,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自旋翻转扩散长度。细致可靠的第一原理计算解决了过去几年中不同实验组关于金属铂的自旋扩散长度的争论。
其他文献
报告主要介绍了LHCb实验上一些重味产生的结果及其与理论的比较,包括重夸克偶素的产生和极化、重味夸克的强产生和双重味的产生等;这些实验结果都是很好的检验QCD的工具,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强子对撞机上重味产生的物理机制。
会议
电弱物理(Electroweak Physics)是标准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电弱物理的精确测量,可以对标准模型进行严格检验.LHCb探测器提供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研究前向电弱物理的机会,同时也是对ATLAS与CMS实验的有效补充,而良好的探测器分辨率为实现电弱物理精确测量提供了重要前提.
会议
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化的包含两个标量场的级联衰变模型来解释近期LHC对撞机实验组测量得到的双光子信号.在模型中,主要假设了两个标量场S和R,质量为MS=750 GeV和MR=1.6 TeV的,它们分别对应着ATLAS去年十二月报告中的两个双光子超出信号,并且均可以和光子(以及W/Z玻色子)耦合.两者的区别在于重粒子R可以通过胶子融合产生,并可衰变为两个轻的标量S;而S可以与更轻的稳定的暗物质候选者A相
LHCb是LHC上的四个大型物理实验之一.除质子-质子(p+p)碰撞外,LHCb自2013年起也参与了LHC上重离子物理实验数据获取,已在质子-铅核(p+Pb)对撞中取得多个物理结果.2015年底,LHCb首次成功地获取了5 TeV的铅核-铅核(Pb+Pb)碰撞以及固定靶碰撞数据.本报告将综述LHCb实验在重离子物理领域取得的相关结果,并展望LHCb未来可对重离子物理研究做出的贡献.
会议
夸克模型于1964年提出之际即预言存在奇特强子态,但实验研究一直到2003年Belle合作组发现X(3872)才取得突破,随后获得大量实验进展。普通强子态包括由正反夸克组成的介子和由三个夸克组成的重子,不同于普通强子态的其他强子统称奇特强子态,例如由两对正反夸克组成的四夸克态、由四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五夸克态。
会议
报告包含近期LHCb实验组在B强子到包含有正负轻子对的稀有衰变过程方面基于Run1数据的研究结果。报告提及的分析工作包括B0(s)→ μ+μ-信号的首次观测,以及B0→K*0 e+e-和B0->K*0μ+μ-衰变道的角度分析。关于B0→K*0μ+μ-衰变道,报告还提及了微分分支比率(differential branching fraction),和K+π-系统中S波含量的测量结果。
会议
报告总结近期LHCb实验中的电荷宇称(CP)破缺的测量结果.CP破缺的测量是检验标准模型、寻找新物理的重要手段.报告将包括以下内容:利用B0→J/ψKs0[Phys.Rev.Lett.115(2015)031601],J/ψρ0[Phys.Lett.B742(2015)38]和D+D-[LHCb-PAPER-2016-037]对CKM(Cabbibo-Kobayashi-Maskawa)三角形角度
会议
我们根据最新AMS-02实验的ˉp/p数据,结合不同的宇宙线传播模型和暗物质空间构型模型,分析了宇宙线反质子数据对暗物质湮灭截面的上限约束。结果显示,在“conventional”传播模型和Einasto空间构型模型下,AMS-02实验的ˉp/p数据对暗物质湮灭截面上限的约束强于Ferm-LAT实验的伽玛数据。根据我们上一篇文章中分析的宇宙线传播模型参数,在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典型的扩散晕最小、中间和
对于拉长位型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其位置在垂直方向上是不稳定的,如不加以主动控制,将会导致等离子体在垂直方向上快速移动并最终撞壁,导致放电结束,并会对装置造成损伤。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垂直位移控制系统来控制此不稳定性。
石墨烯纳米带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石墨烯零带隙的问题,扩展了其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采用有机小分子为前驱体,通过脱溴、环化脱氢这一系列的过程,能够制备出具有原子级精确的石墨烯纳米带1,2.这里,我们使用LT-STM 深入研究了DBBA(10,10-dibromo-9,9-bianthryl)分子在Au(111)上的自组装结构,发现同并五苯相类似3,DBBA 分子的堆积方式会随着覆盖度的改变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