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及其定量分析对乳腺癌恶性转化过程血管生成变化的研究

来源 :第二届血管和浅表器官国际超声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theroad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能量多普勒、脉冲反相谐波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及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探讨乳腺癌发生与演进过程中血管生成作用及其变化规律,为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监测寻找客观简便的判断指标。 结论: 乳腺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正常乳腺一单纯上皮增生-AH-原位癌一浸润性癌演进过程中,血管生成起着重要作用,PDI、超声造影MVI及时间一强度曲线各主要参数与免疫组化血管生成相关指标的检测具有一致性,其总体趋势是: 随病程演进,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渐进增高,MVD增加,PDI血流分级增高,MV工显示血管数目增多,结构趋于紊乱,各主要灌注参数PI,AUC,IYOT逐渐延长。但在病程初期各主要指标改变不明显,显著变化始于AH阶段。VEGF及其受体Flk-1/KDR的表达异常可能是乳腺癌恶性转化过程中血管生成异常的主要始动因素,PDI、超声造影MVI及各主要灌注参数能够反映乳腺癌前病变阶段组织血管生成活性的变化规律,是用于高危人群监测随访无创而实用的手段。
其他文献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早上升趋势,目前对此病尚缺乏较理想的肿瘤标记物以协助早期诊断,监测病情变化和预测预后.本研究检测了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CA125水平,并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结果比较,以探讨其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临床价值.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60岁以后增加显著,平均每10年发病率增加1倍。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是无房颤者的两倍,缺血性脑卒中是病死率增加的最主要原因,而房颤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使危险性增加将近5倍,其发生率也随年龄而增加。因此,对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4%~2.0%,60岁以上5%~10%: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在器质性心脏病中明显增加,需行二尖瓣手术的为50%,先心病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和Ebstein心脏畸形在25~40岁为>40%,60岁以上>60%。Fontan类手术后和冠心病也可合并心房颤动。本文介绍了心房颤动迷宫手术的发展,并就其发展进行评价。
本文介绍了老年心房颤动(AF)的流行病学的特点,论述了AF的抗凝治疗及老年患者的治疗对策,并就老年AF的射频消融和起搏治疗进行简述。
本文就心房颤动复律的问题分三个部分进行介绍:1、复律的基本理论和近代认识,2、应用的注意事项,3、近年来房颤电击复律临床应用和研究概况。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危害性大。Framingham的资料表明,去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之后,心房颤动组的死亡率是对照组的2倍,可见心房颤动不是一个良性心律失常,其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心房颤动相关的心电现象十分多见,几乎所有的重要的心电现象几乎都与心房颤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重点探讨与临床密切相关、有重要意义的一些心电现象。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房颤的治疗仍然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最薄弱环节,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治疗的疗效较差,而且可能有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因此,非药物治疗的手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包括外科迷宫手术、导管射频消融、植入心房除颤器以及起搏预防房颤的发生。本文介绍了非药物治疗手段的进展,并就我国房颤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目的:改进术中超声技术,评价超声在脑胶质瘤术中对判断残余肿瘤价值。方法:应用改进后脑肿瘤术中超声技术,在37例拟行肿瘤根治术脑胶质瘤患者常规手术术终行超声检查,将超声影像与病理组织学对比。结果:应用术中超声诊断残余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5.71%、98.34%和95.25%。结论:通过改进检查技术,获得高质量影像,超声可以作为术中判断残余肿瘤的安全可靠的影像手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的并发症血栓栓塞,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和减少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的抗凝治疗,是整个房颤抗凝治疗中的重要一环。为了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并发症进行了很多临床试验研究,在抗凝治疗适应症、抗凝剂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抗凝治疗的强度、阵发性房
目的:评价超声在功能区皮层下胶质瘤次全切除术中对切除范围控制价值。方法:在15例功能区皮层下肿瘤次全切除术中,以超声引导确定手术入路,实时观察切除范围,在保护正常功能区皮层前提下,指导手术尽量多切除肿瘤。以术后MRI评价超声应用价值。结果:所有15例功能区皮层结构均无手术损伤。超声与术后MRI符合好9例(60.00%)、一般2例(13.33%)、差4例(26.67%),肿瘤容积增加可降低超声符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