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自动站气温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来源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05年科技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5069352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2年开始,我国有了自动站观测做为正式记录的地面气象资料。自动站观测的资料情况如何、与人工观测资料是否连续、自动站仪器观测有无漂移等问题是气候研究人员、观测人员和管理者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自动站气温观测数据的分析。由于数据序列比较短,台站数量也比较少,分析是很初步的。 随着观测数据序列的延长和自动站观测台站的增多,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应该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使用我国从2002年开始的自动站观测月、年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气温资料的差异分析。首先,利用t检验法,对2002年前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是否有间断进行了均一性检验;同时,使用了“最大似然率检验”,对1996-2005十年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进行了均一性检验。其次,对2002年-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观测数据进行了趋势分析,以检验自动站仪器有无观测的漂移现象。 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仪器的改变对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均一性有一定影响,但是无明显影响;自动站仪器的改变对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均一性有一定的影响;自动站资料可能由于仪器漂移造成序列有变化趋势的比例为2.3%,也是比较低的。
其他文献
文中利用UDEC软件对工作面开采导致的覆岩破坏及裂隙发育进行数值模拟,真实地反映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两带"发育特征,为工作面顶板管理与防治水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该软件适用于模拟采场覆岩破坏等大变形问题.走向上选取典型时间段研究分析,随着工作面的向前推进,上覆岩层在采动影响下会产生大量的离层和裂隙,岩体裂隙自下而上逐步发展。推进20 m后,上覆岩体发生首次垮落;推进60 m后,整个顶板垮落,裂隙
系统分析了毛乌素沙漠腹地煤矿区的含、隔水层地质特征及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并针对毛乌素沙漠地区浅部无有效隔水层、地表水与巨厚半固结含水层相互连通、补给的独特水文地质特征,提出了煤炭保水开采的研究方向,为下一步该区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在调查潘北矿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分析不同时期灰岩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根据C3Ⅰ组灰岩水位变化趋势,以及目前疏放条件,实现井田尤其是其西翼A组煤层安全开采仍需要经过漫长的疏放过程. 井田灰岩地下水位随矿井疏放水呈不同幅度下降,部分观测孔水位在放水试验阶段有一定起伏。因东、西翼补给与径流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加上区内控水构造影响,东翼灰岩地下水位降幅总体上较西翼大,且深部灰岩水位降幅较C3Ⅰ组灰岩小。根
K,J402矿井水文监测系统是对水压(水位)和水温进行自动测量和记录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解决矿井水害防治.板集煤矿利用J402矿井水文监测系统对水文长期观测孔水位、排气泄压孔水位、主风井井筒水位进行连续地观测,获得了稳定可靠的水位数据,有效地控制了井筒清淤过程中避免巷道水压过大突然涌入井筒危害井下作业安全.实际应用表明:矿井水文监测系统的应用能够及时、连续、准确
掘进过程中揭露的岩溶陷落拄,通过物、钻探圈定拄体分布范围、延伸深度,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确定为不导水柱体,据此提出不导水岩溶陷落柱防治措施,确保综采工作安全生产.提出要及时封堵T1 451工作面溜子道;采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方法对岩溶陷落柱平面形态、范围、深部延伸情况进行控制;各种采掘严禁进行防水煤柱内;建立和健全井上、下水文自动观测系统;对岩溶陷落柱可疑区内采掘活动必须进行超前探测;在5#煤层回采结
针对新疆戈壁地区某矿区,煤层多、埋深变化较大,小断层发育等不利于地震勘探的特点,采用层析静校正解决了戈壁地区表层横向速度变化大的问题;采用宽频带接收、叠前三维地表一致性补偿、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采用波阻抗反演技术,提高了成像精度,解决了多煤层分辨问题;采用变化的观测系统解决了煤层埋深变化较大的问题;采用地震综合属性分析技术解释断层特别是小断层的发育情况,取得
化学合成的DNA、RNA定位切割试剂是国际上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的非酶断裂工具,被称为人工核酸酶或化学核酸酶.人工核酸酶是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作为研究核酸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探针.因此开发高效的人工核酸切割试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得到具有核酸切割功能的人工核酸酶,本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罗丹明B大环多胺缀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HNMR、CNMR和HR
气象观测站点建站时间不统一,使得气候序列长度不一致,由此导致的空间抽样误差在气候变化检测研究中常常产生明显影响。一级差分方法是近年发展的较多用来利用尽可能多的观测站点气候资料检测气候变化的一个较为适用的方法。本文结合该方法的应用特色和我国气温资料的具体分布特点,对该方法进行了一些合理修改,把所有气象台站的数据应用于中国区域气候变化序列的建立,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精度估计。结果表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