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鸭源坦布苏病毒诱导鹅抗病毒细胞免疫应答的初步探索

来源 :2015中国第三届水禽疫病防控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oft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坦布苏病毒可自然感染多种鸟类,包括鸡、鸭、鹅、鸽子、麻雀等,为水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本实验初步探究一株人工感染鸭源坦布苏病毒(GenBank:KM233707)诱导四川白鹅的抗病毒细胞免疫应答,为该病毒与水禽免疫系统互作机制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材料与方法采取皮下注射500μl单位为6.3×106 TCID50/ml的坦布苏病毒尿囊液,人工感染一组3日龄的四川白鹅,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的0.9%生理盐水,并在感染病毒后第五天剖解小鹅,分别采取小鹅法氏囊、脾脏、胸腺、哈德氏腺、肝脏、肺脏、小肠等.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织IFNα,IFNγ,IL1β,IL6,MyD88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与讨论结果表明:坦布苏病毒感染组小鹅脾脏的IFNα显著上调(P<0.01),哈德氏腺、脾脏、胸腺、肺脏的IFNγ上调明显(P<0.05),肝脏、肺及小肠的IL1β上调极其显著(P<0.01),胸腺的IL1β显著上调(P<0.05),法氏囊、小肠的IL6显著上调(P<0.05),胸腺、脾脏、肝脏、肺的IL6上调极其显著(P<0.01),胸腺的MyD88上调显著(P<0.05),脾脏的MyD88上调极其显著(P<0.01).鸭源坦布苏病毒可显著诱导鹅主要免疫器官干扰素和促炎性因子的表达上调,提示其作为黄病毒科中的一员,具有跨物种特性和一定的感染性.为抵御病毒的复制和转移,宿主产生相应的免疫因子来抑制病毒的感染,同时机体免疫器官的免疫应答较为明显.综上,此研究为禽类抗病毒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研究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changes of cytokines,specific serum IgG and several parameters in chickens vaccinated with DNA vaccine encoding Eimeria brunetti apical membrane antigen-1(EbAMA1)anti
目前在弓形虫体内已鉴定出四种微线蛋白复合体(TgMIC1/4/6、TgMIC2/M2AP、TgMIC3/8和TgAMA1/RON2/4/5/8),但新孢子虫微线蛋白的功能及其作用方式未见报道.本研究分别扩增新孢子虫MIC6、MIC1和MIC4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NcMIC6、pET28a-NcMIC1和pET28a-NcMIC4,表达、纯化重组蛋白rNcMIC6、rNcMIC1和r
[目的]为筛选牛源犬新孢子虫AMA1与虫体互作的靶蛋白,构建NcAMA1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AMA1.[方法]本试验应用RT-PCR技术从虫体总RNA中扩增了去除跨膜螺旋的AMA1基因,定向克隆到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中,将重组诱饵载体转化酵母Y2H,并验证其在酵母细胞中毒性作用和有无自激活现象.[结果]本试验成功构建了诱饵载体pGBKT7-AMA1,并证明其对酵母细胞无毒
研究目的:犬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是呈世界性分布的重要的寄生虫,狗是犬新孢子虫的主要终末宿主,可以排泄出对环境有抵抗力的卵囊.犬新孢子虫被认为是导致午流产的重要原因,是否可以引起绵羊流产还存在争议.弓形虫病属人畜共患病,由于狗与人及猫的关系密切,流浪犬数量大且活动范围广泛,因此狗弓形虫病的感染情况可以反映当地弓形虫病的流行特点、弓形虫卵囊的污染程度.人吃了未煮熟的含弓形虫包囊的羊肉、狗肉可感染弓形虫.为
Bovine besnoitiosis is a disease caused by Besnoitia besnoiti,a cyst forming coccidian parasite belonging to the subfamily Toxoplasmatinae.It has a wid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in Europe,where i
会议
目的 对15个弓形虫虫株的弓形虫胚层发育相关蛋白(TgERP)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了解其变异和进化情况,为评价该蛋白在血清学诊断和疫苗防疫应用上的价值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设计TgERP基因的PCR引物,对15个弓形虫虫株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利用Puzzle 5.2、Paup 4.0和DNAStar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TgERP基因包含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均为31
会议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机会致病性原虫,其病原速殖子和缓殖子之间可发生相互转化,本研究利用弓形虫PRU株感染小鼠,构建了弓形虫病慢性感染小鼠模型;模拟运输应激,人工诱发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组织包囊的再活化;证实IFN-γ能在体外抑制缓殖子向速殖子的转化,在运输应激条件下通过干扰素诱导剂Polyl:C,在体内验证了IFN-γ对缓殖子向速殖子转化的抑制作用。证明了IFN-γ在宿主
会议
弓形虫的Ⅱ型脂肪酸合成(FAS Ⅱ)对其胞内增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虫体FAS Ⅱ从头合成的饱和脂肪酸参与形成多种重要脂类物质.苹婆酸是一种存在于梧桐科植物种子中的具有环丙烯结构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Δ9去饱和酶的功能.疟原虫能够表达Δ9去饱和酶并在其红内期发挥作用,苹婆酸甲酯化物作用于红内期虫体时会使其生长延迟甚至死亡,但未见报道弓形虫能否合成不饱和脂肪酸.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弓形虫能够自身合成不
引言 自2010年以来,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BV)已经造成我国上亿只蛋鸭和上万只肉鸭发病,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1-3].为了有效控制DTMBV对养鸭场造成的危害,研究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手段,将DTMBV的囊膜蛋白基因PrM和E基因重组入vero细胞,以期得到能表达DTMBV囊膜蛋白的稳定细胞系,为DTMBV的病毒样颗粒(virus
会议
引言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B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由2个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s)和1个编码区(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1].ORF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分别是衣壳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