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法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放射性核素64Cu(Ⅱ)和磷酸盐在氧化铝上的相互作用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on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射性核素与磷酸盐在氧化物-水界面的相互作用对了解其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利用静态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64Cu(Ⅱ)与磷酸盐在γ-Al2O3上的相互作用.宏观实验结果表明:共存磷酸盐促进放射性核素64Cu(Ⅱ)在γ-Al2O3上的吸附,而低浓度的磷酸盐(≤ 3.6 mg P/L)在γ-Al2O3上的吸附不受共存放射性核素64Cu(Ⅱ)影响,了解共存64Cu(Ⅱ)和磷酸盐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氧化物-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相互影响对于设计有效的修复措施以消除它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对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进行了探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腐殖质(特别是腐殖酸)对核素迁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拟首先对土壤腐殖酸进行提取与纯化,进而验证其是否属于腐殖酸类物质,然后分别利用滴定法、E4/E6、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提取的腐殖酸((EHA)和2种商品腐殖酸{美国Aldrich生产的腐殖酸(AHA)和天津元立化工生产的腐殖酸(Y
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受到土壤中各种介质的相互作用影响,其中微生物占土壤有机质50%以上,同时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化学活性和生物活性的特点而对放射性核素具有吸附、氧化还原或沉降等作用,从拟作为极低放废物填埋场土壤中分离提取出其中一种优势微生物,并通过DNA鉴定其为土壤典型微生物之一baciilus sp.。考察该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对Th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死微生物和活微生
固相吸附技术在核燃料循环以及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人们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新型硅基吸附材料在核燃料循环先进流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干式热重合法合成了硅基大孔吡啶弱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SiPyR-N3 )和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SiPyR-N4 ),通过热重、红外、氮吸附、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树脂进行了表征研究。探讨了SiPyR-N3及SiPyR-N4树脂在不同浓度硝酸中的稳定性,并通
目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人们找到性能优良且廉价的材料来吸附环境中的污染物,同时还要求吸附之后的复合物能够有效的从环境当中分离,磁性纳米材料便是这样一种既能有效去除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又能便于从环境中分离的吸附材料.本文采用同步超声水热法合成了磁性海泡石,并将其应用在水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去除.以65Zn(Ⅱ)为目标离子,采用静态实验技术研究了离子强度和共存HA对放射性核素65Zn(Ⅱ)在磁性海
通过研究铀酰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铀的毒性机理进行了探讨,结合荧光光谱法及红外光谱研究了铀酰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法表明,铀酰(UO22+)对BSA具有荧光碎灭作用,且为静态淬灭,形成了UO22+-BSA化合物,并求出了碎灭常数、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通过红外光谱研究,利用二阶导和谱线拟合技术对蛋白质红外谱图的酰胺I带进行处理,推测牛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
乏燃料处理技术路线不仅仅和燃料的组成、形式和燃料制造有关;而且还和反应堆类型、燃料配置和布局,以及运行模式和目标等有关.钍铀燃料循环中产生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233pa,为了提高钍-铀转化率,尤其是为了燃料增殖,必须在燃料的燃耗还不深时就开始频繁进行燃料处理,分离出233pa,待它们衰变为233U后再返回到反应堆内,实现燃料循环.本工作计算了熔盐反应堆TMSR燃料循环时生成的233Pa对钍-铀转化率
将离心技术和萃取单元操作结合在一起,研发了一套同时应用于萃取和相分离过程的高速逆流离心萃取系统,用于核取证样品或强放射性产物(堆照样品)中钚元素的快速处理.本系统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在较宽的离心转速范围内(2000 ~ 8000 r/min)运行稳定,氟塑料材质的内部设计适合强酸性体系的放化分离操作.采用HL-20环隙式离心萃取器(转速为6000 rpm ),以0.1 mol/L TOPO/环己烷
采用45Ca同位素示踪技术,以油菜、拟南芥为研究材料,考察转基因植物细胞中CCa2+含量和分布情况,从而探索我校在国内外率先发现的TR1耐热基因提高植物抗逆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通过放射自显影比较,发现油菜含Ca2+量最高的部分是茎,其次是叶,最低的是根,且叶片上Ca2+大多集中在叶脉部分;拟南芥各部分含Ca2+量递减顺序则为叶、茎、根:但转基因油菜和拟南芥的Ca2+分布与普通油菜和拟南芥无明显
基于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和表面络合模型技术研究Eu(Ⅲ)与氧化石墨烯的作用机理,同时详细地研究pH,离子强度和温度对Eu(Ⅲ)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强度对Eu(Ⅲ)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吸附的影响很小.Eu(Ⅲ)在氧化石墨烯表面最大吸附量是175 mg/g(pH 6.0,T 298 K),高于当前报道的所有吸附材料.对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研究发现Eu(Ⅲ)在氧化石墨烯
含铯放射性废液多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针对无机离子交换剂的水解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高选择性、不水解的KNiFC/Ni(镍基亚铁氰化镍钾)无机吸附材料。该吸附剂是以金属镍粉为基体,通过Ni-CN化学键在其表面原位形成对艳具有高选择性的KNiFC(亚铁氰化镍钾)吸附核心,对其吸附剂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该吸附剂的应用研究发现,对用该吸附剂处理含137Cs的放射性废液其去污因子DF>103,减容比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