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7例黄褐斑患者接受5次强脉冲光治疗,两次之间间隔4至6周.由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由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估.结果:经过5次治疗,有效率76.11%,满意率82.08%;副作用主要为炎症后色素沉着.结论: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经颅超声(TCS)技术检测帕金森病(PD)患者和对照者黑质(SN)回声强度及面积,采用PD运动症状(MS)和非运动症状(NMS)量表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研究PD患者SN回声变化与临床症状(包括MS和NMS)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7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79例PD患者和4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如下研究:一、采用TCS技术检测SN回声的变化
目的:采用经颅超声(TCS)技术检测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SN)回声强度及面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铁及铁代谢相关蛋白及病理相关蛋白的水平,研究PD患者SN回声变化与铁代谢和病理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
会议
目的:了解不同认知程度的帕金森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108例帕金森病患者,患者分为帕金森病不伴认知障碍(PD-NCI)组、帕金森病伴发轻度认知障碍(PD-MCI)组及帕金森病伴发痴呆(PDD)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Hoehn-Yahr (H-Y)分期、是否有便秘或便失禁、是否有味觉或嗅觉减退或消失、是否有吞咽困难或饮水呛咳、是
会议
近年研究发现,帕金森病(PD)患者存在多种非运动症状,其中视觉功能障碍逐渐受到重视.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纹状体DA水平明显耗竭,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内形成以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为主要成分的嗜酸性包涵体,即Lewy小体,与运动症状相关.除了纹状体,DA还分布在视网膜的丛间细胞和大脑枕叶视皮质及外侧膝状体内,由于PD患者黑质和纹状体变性,产生和释放的DA递质减少
会议
目的:研究服用阿司匹林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GA)水平与血小板参数尤其是血小板抑制率的相关性.明确短期血糖控制水平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以指导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药物的使用.方法:选取197名我科住院患者中服用阿司匹林(0.1g/日)的2型糖尿病患者,据GA水平将患者分为GA>=17%与GA< 17%两组,分别记录年龄、性别、BMI、TG、TC、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基础资料,测定血小板
An 84-year-old thin(height: 151cm, weight: 62kg, body surface area: 1.6m2)female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cause of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he had a history of chronic inflammator
会议
背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最严重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血浆胆固醇(TC)极度增高、早发冠心病及皮肤黄色素瘤.F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较正常人群进展快100倍,FH纯合患者多数在20岁前死于冠心病;此外,FH可引起心脏大血管、冠脉血管及心脏瓣膜的严重病变和功能异常以及钙化,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应给予足够重视.
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在带状疱疹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入住我院皮肤科二病区的带状疱疹8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实施时间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疼痛评估、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非药物干预、药物止痛等,比较两组患者在服药依从性、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依从性上对照组患者漏服药和错时服药有53人次,观察组患者漏服药和
会议
目的:甘草酸(glycyrrhizin,GL)制剂在东亚地区被广泛用于多种炎症及免疫性皮肤疾病的治疗;然而其具体药理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方法:使用ELISA调查寻常型银屑病、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疾病患者血清HMGB1水平,使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调查患者皮损处HMGB1表达.结果:寻常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甘草酸治疗,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降
会议
一、研究进展在过去三十年里,有关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三大进展:首先,在皮肤生物学方面获得了更为详细的信息(例如关于角质形成细胞的终末分化、皮肤归巢T细胞的研究等);其次,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研究角质形成细胞十年,研究T细胞十年,目前开始的十年重点研究抗原提呈细胞,这些说明有关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没有终点,新的假说不断建立,并逐渐得到证实;第三,过去三十年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银屑病是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