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的脚印,探求壮族麻栏建筑的新旧更迭之路--记由广西龙脊古壮寨麻栏建筑形式演变引发的启示

来源 :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am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脊壮寨的传统构筑物——麻栏建筑,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木建筑虽不是我国的专利,国外其他民族也在利用木头来建造房屋,但当他们完成从木头到砖石的转变时,唯有我们的祖先仍旧钟情于木构建筑,因此才造就龙脊地区这些大面积、保存完整的古寨。经过了几千年,虽然用材没什么变化,但是麻栏建筑的形式跟从前大不相同了。本文就麻栏建筑改变因何而变,变化表现之处以及对保留传统地方文化具有的影响展开论述,并尝试寻求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乡土建筑的完美转换且防止传统建筑异变的解答。
其他文献
随着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使我们更加明确目前正面临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严峻挑战,本文基于绿色节能技术在民居设计中的应用,结合桂林市旅专教职工宿舍楼的实例,就如何将绿色节能技术在广西民居建筑设计工作中应用进行探讨。力求设计美化生活环境,营造景观空间,不断改善我国人居环境,的同时努力推广和应用绿色节能技术,以致于最终实现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特定地区有特殊文化背景和有着一定历史传承的聚落空间的保护规划,应该基于何种发展的观念进行整体的研究,而对于这个有着较清晰历史发展脉络的傣族的传统村落——糯干,如何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需求与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等问题,是非常具有探索价值的。而这类村落的发展不能是以牺牲村落的长远利益和生态环境、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代价,因此,立足于建立保护导则以及重点地块详细规划等方面的工作,通过适度发展和积极
传统街区中的街巷空间结构和形态密切对应于人们的生活内容与行为方式,并以此体现着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文化价值。基于对传统街巷结构与形态的价值认知,在芜湖古城西片区的保护规划设计中,通过各个界面的控制将保护的重点聚焦在街巷空间之上,在内外空间的设计上将传统街巷空间与当代人们的使用方式相对应,以推动传统街巷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当代价值转化。
为了改善地处夏热冬暖地区南宁市民生-兴宁路步行街的热环境,本文根据实地测试结果提出了几种改善措施:种植遮阳树、采用保水性铺装地面、设置膜结构遮阳设施等,并使用一个基于三维模型的热场模拟软件对提出改善措施的热环境改善效果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而广西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最具地方特色。文章对广西客家民居建筑的特色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将客家民居围龙屋建筑形式运用到南宁旧城区改造中的适用性,最后结合南宁市人民路北二里旧区改造方案做了进一步探讨,力图证明围龙屋对南宁市旧城改造具有普遍适用性,希望能为南宁的旧城区和谐更新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通过对角美地区红砖大厝的调研与测绘,分析其选址布局、规模形制、功能、群体组织及公共空间等,研究红砖大厝这一独特民居形式的特征和价值,漳州红砖大厝区别与闽南其他地区的形制与做法。通过对大厝居住现状的了解,探讨未来大厝在城市发展中的命运与对策。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而作为旅游大省的云南省更是首当其冲。而现如今的古村落保护与更新已经并非只是停留在“要不要保护”的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如何保护”层面。本文通过对一个实际项目(云南省普洱市惠民乡糯干社的保护与更新)前后两个方案的对比,深入剖析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的实际问题,并且提出可以实施的方案。
位于澳门之北的珠海,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后进入了快速城市化.30多年城市建设,珠海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其在经济发展下对环境生态的坚持,而建筑印象却相对模糊.当下全球及外来文化冲击中,在地文化及传统历史记忆成为居民作为城市主体精神归属、本体认知的关键.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城市视角下系统梳理珠海建筑发展的时空特点有助于把握城市个性,思考珠海建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促进当地的城市建设管理.
本文通过对云南景迈山布朗族、傣族村落空间形态的图示分析,探讨两个少数民族原生态聚落的自然衍生机制,说明情景图示作为一种聚落研究方法的应用。
明清时期汉江流域水运日渐兴盛,新兴的蜀河古镇作为重要的货运码头和移民聚居地之一,由于受到移民浪潮所带来建筑文化的影响,民居在形态特征、构造技术和装饰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与外来文化极度相似性和连续性。本文主要通过对古镇民居的调查,来探寻古镇民居中所蕴舍的建筑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