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气候特征解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203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滨州市1971-2000年降水、气温、湿度等资料,解析滨州市干旱化趋势。发现滨州市降水量每10年减少26mm。升温达0.3℃/10年,夏秋季温度升高,其中90年代比70年代高出0.5℃以上,特别是冬季竟高出了1.4℃。这与全国乃至全球变暖趋势一致。通过对滨州1971-2000年观测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计算,滨州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已呈现出年降水量总体上持续降低、气温总体上持续升高,且当地水热平衡已明显呈现出新的关系和规律的状况。滨州市年湿润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气候干旱化。湿润指数平均10年减少0.057,主要原因是降水量逐年减少,气温逐年上升的趋势所致。受其影响,蒸散量平均每10年增加26.85mm。滨州市这种干旱化趋势与副高综合指数、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与极涡中心平均纬度和平均经度的年代际变化有直接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从降水和气汽来源,沙漠化,沙尘暴,干旱,寒潮,雪灾等方面回顾了西部大开发大气科学问题,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科学产生的新问题.
本文从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调整对日益受到重视的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和适应研究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与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研究方面,包括适应和可持续发展,有序人类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和以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为目标的集成研究等.
本文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和SSWA同期耦合的主要空间型;对资料进行处理后,计算了SSTA和SSWA不同时期的最大相关型,得到了El Nino事件向La Nina事件转变中热带太平洋SSWA场的演变,利用El Nino盛期后热带太平洋SSTA的合成分析,讨论了El Nino事件向La Nina事件转换过程中的海气耦合过程.
本文阐述了重庆市2001特大伏旱的特征,并从大气环流异常,温度场异常,前期环流异常等方面分析了伏旱高温的形成原因,以利用于今后更好地预报.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缘,地处低纬,面临海洋,晚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因此每年的台风,旱涝,寒害等主要气候灾害给广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热带气旋灾害的多项式曲线预测模型,暴雨指数曲线预测模型,逐日气象要素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和非线性预报在广东的干旱,寒潮等日常业务值班的应用.
海-气系统间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气温背景场的变化对ENSO演变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ENSO事件对全球气温也存在一定反馈作用,本文研究了全球气温与ENSO耦合振荡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广西石漠化日趋严重的状况,一个一直被忽视而加剧石漠化进程的助手——酸雨,被纳入了视线。在我国,酸雨的危害日趋广泛和严重。导致石漠化和酸雨都是人为活动。研究表明,一方面,从成因来说,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
用德州市1951~2006年雷暴日数、总云量、相对湿度、气温、降水等资料,计算线性变化趋势系数和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年雷暴日数平均10年减少1.28天,春季增加0.04天/10a,夏季减少1.1天/10a,秋季减少0.22天/10a。德州年雷暴日数平均25.1天,1967年和1977年最多,为42天;1952年最少,仅12天。夏季雷暴日数占全年的77.39%,春季14.14%,秋季8.47%。初雷
利用淮南市1955~2006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使用累积距平、一元线性回归、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气候变化分析,找出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及气候异常年份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淮南市50多年来年平均气温以0.319℃/10年的趋势变暖,一年之中春季、秋季和冬季变暖趋势明显,夏季的变暖趋势相对较弱,年平均气温大体分为1个偏冷期和1个偏暖期,1994年以来全年及冬季平均气温偏暖明显;年降水量
2008年1月中旬,受强冷空气和高空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河南省出现了入冬以来最强的一次降温、暴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经分析发现这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在高空低槽、低层辐合系统和地面强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在满足降水条件的情况下,逆温层的存在及维持以及特定的温度层结是产生冻雨的重要条件。冻雨产生时温度层结曲线上、中、下呈冷、暖、冷分布,750hPa附近逆温幅度为0~2℃,近地层温度在0℃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