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后续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527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是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专题报告,方案提出的防治措施能否落实,关键在于项目后续设计是否贯彻了水土保持方案及其批复意见。近年来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中经常出现水土保持工程类型、数量、投资及防治目标等均与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出入较大,影响了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及水保验收的顺利通过。
其他文献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借助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辅以DEM、植被分布图、土地利用、土壤图、降水量等多源数据,对丹江口库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7年间,丹江口库区土壤侵蚀状况逐步好转,具体表现在微度、轻度土壤侵蚀面积呈持续增加,中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呈减小的趋势。土壤侵蚀等级年变化率的排序为:剧烈侵蚀>极强度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微度侵蚀>强度侵蚀。总体而言,各个
水土保持后评价通过分析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水土流失情况,验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水土保持效益和影响,为水土保持工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针对水土保持工程特点,介绍了水土保持后评价的原则、作用、内容和方法,并运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的方法以黄河防洪工程为实例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黄河下游三年防洪工程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分别为0.2988、0.2744、0.2282,水土保持效益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平台,以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和DEM为底图,根据湿地景观现状调查结果,运用景观安全格局途径,将格局的现状进行量化判读并结合工程影响进行趋势预测,得出研究区域湿地景观格局特征,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受损湿地生态恢复方案,以期为今后受损湿地生态恢复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经过多年的发展,恢复生态学理论体系基本完善,研究的基本内容——生态恢复的概念、内涵、研究的范围和目标、方法、操作程序已基本明确。恢复生态学理论的逐步成熟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等水土保持新理念、新思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对生产建设项目生态恢复的工作程序、目标、工作内容及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
本文针对淮河流域平原河道治理工程的特点,结合平原河道治理区的自然地理特性,在分析建设期间可能产生水土流失因素的基础上,对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水土保持评价思路进行了探讨。
本文通过对锡林浩特市正蓝旗桑根达来镇境内浑善达克沙地边缘沙区的土工布沙障风速进行野外观测,利用surfer8.0软件做出土工布沙障体系内外的风速流场图,通过风速变化并结合粗糙度(Z0)对复式土工布沙障的防风效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旷野风速大于起沙风速时,复式带状土工布沙障体系内外风速变化较明显,2m高风速呈现出在防沙体系的带前增强,带内平缓,带后减弱的趋势,而0.5m高度的风速在防沙
采用野外原位小区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对广东大宝山矿区堆积土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15°、25°时平均径流量分别为5.06、5.68、6.52L/min,20min内径流总量分别为101.19、113.53、130.37 L,平均径流量、累积径流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2)5°、15°、25°产流时间分别为47.8,16,6.7s,退水时间分别为113、69.6、59.8s,产流时间
淮河流域平原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和运行期环境恢复存在一些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平原区自然地理特性,在分析水土流失防治特点的基础上,对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为科学开展深圳市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寻找适用本项目的水土保持技术和方法,设置长2000米,宽20米的试验示范段。通过因地制宜地设置不同类型的生物砖排水沟,喷播适生草本和灌木,实现黄土裸露面有序排水和快速复绿,为该项目全线的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宝贵经验。
高山区的植物种子难以收集,无法实施本地植被的人工播种,目前也没有人工撒播外地草种的经验可以借鉴,且撒播外地品种的草种存在物种引进的潜在危险,因此适宜进行草皮剥离,施工结束后直接利用剥离的草皮进行植被恢复,对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更有效。草皮的剥离和回铺利用可实现保护表土及种子资源,快速恢复原地貌植被。本文结合四川省某山地风电场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分区、地形地貌、施工时序等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