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茅植株生长及形态对铝胁迫的耐受响应

来源 :第三届(2014)中国草业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选取我国西南地区的几个主栽鸭茅品种德纳塔(Donata)、安巴(Amba)、宝兴(Baoxing)和牧友(Potomac)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酸性环境下(pH4.5)不同梯度的铝离子处理(0、10、30、50和100uM)实验.研究鸭茅植株生长及形态对铝胁迫的耐受响应.结果表明,铝胁迫下,鸭茅枝条干重、根系干重、植株形态及根系伸长均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呈现出下降趋势;低浓度(10~30uM)铝离子处理对鸭茅生长造成的抑制较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植株形成根冠较为稳定的形态,而高浓度(≧50uM)铝离子处理则对鸭茅植株根系伸长和根系形态参数造成严重的抑制,不利于植株后期的健康生长;供试鸭茅枝条和根系积累铝的耐受响应不一致,根系积累铝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枝条;且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牧友根系中铝含量最低,耐受性较强.研究得出,鸭茅通过改变植株形态和调控自身积累铝的水平来应对铝胁迫,但是酸性土壤上的铝离子对鸭茅的植株生长及形态塑造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他文献
以贝斯利斯克伏生臂形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南亚热带进行种子生产的种子产量构成因子及风干脱粒、烘干脱粒、堆捂脱粒及晾晒脱粒等不同脱粒方法对贝斯利斯克伏生臂形草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位面积生殖枝数和每穗枝种子数是贝斯利斯克伏生臂形草种子生产的关键产量构成因子;2)堆捂有利于促进贝斯利斯克伏生臂形草种子的后熟和脱粒,堆捂6d自然风干脱粒法是南亚热带进行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种子生产的最佳
苜蓿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豆科牧草,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延长,根腐病已成为苜蓿大面积种植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综述了紫花苜蓿根腐病在国内外苜蓿种植区的发病情况及危害,并对其病原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同时对苜蓿抗根腐病育种的遗传基础及抗性品种的育种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苜蓿根腐病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通过对从美国引进的9个紫花苜蓿品种种子产量构成因子表现及行距对种子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RT、D3、TP三个品种,从生殖枝数/m2、花序数/生殖枝、荚数/生殖枝、粒数/荚、千粒重、种子产量等生物学性状指标均优于其它苜蓿品种.行距为60cm时种子产量最高.FRT、D3和TP这三个引进品种更适宜作为繁种品种在宁夏中部干旱带进行栽培扩繁.
在2011-2012年对山东苜蓿地的主要害虫种群消长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山东苜蓿地的主要害虫有蚜虫、蓟马、叶蝉、盲蝽、潜叶蝇等;蚜虫的主要发生期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蓟马在苜蓿的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为害盛期在6月至8月中旬,第二茬与第三茬苜蓿受害严重;盲蝽在6、7月份发生较普遍;叶蝉发生主要在6月中旬到8月中旬.
评价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对蓟马类等害虫的耐虫性时,可以植株生长高度差异为指标,但植株生长高度差异也是评价苜蓿品种秋眠性的指标性状.要准确评价苜蓿的耐虫性,必须避免因秋眠性而引起的误判.为此,本研究对11个美国标准秋眠级对照品种在兰州地区一年夏秋季节大田和室内的生长高度动态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兰州地区大田条件在8月初到9月初,平均气温高于19.5℃,日照时数长于13.5h
伴随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奶牛日粮的主要原料,苜蓿草的生产逐渐受到重视.但苜蓿种植、管理对农业技术要求极高,本文通过从种植到收获,阐述确保苜蓿健康高效生产的基本技术,为引黄灌区苜蓿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本文从鹿养殖过程中容易被混淆和忽视的、对圈养鹿危害较大的非传染性疾病入手,介绍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和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食道梗阻、鹿毛球病、瘤胃臌气、瘤胃酸中毒、直肠穿孔、难产、霉变饲料中毒等,为鹿业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经多地考查认为当前的传染病主要集中在鹿结核、鹿肠毒血症、鹿坏死杆菌疾病、布氏杆菌病上,并结合多年的生产实际情况,分别对这四种传染病从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进行了阐述,且着重于预防方面,以便于从业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和防治这四种传染病。
瘤胃酸中毒(ruminal acidosis,RA)是梅花鹿较为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本文结合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发病机理,从乳酸机制、瘤胃上皮细胞屏障、组胺和内毒素等方面阐述梅花鹿瘤胃酸中毒发病机制,为鹿场该疾病的诊疗与防治提供借鉴。
本文对辽阳圈养条件下的麋鹿群的饲料、饲养管理、繁殖、育种等关键饲养技术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加以总结,研究结果为人工圈养麋鹿种群保护提供了技术参考。